“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 , 今年重阳节在寒露之前吗?
今年10月4日将正式迎来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和九九重阳等等 。

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来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天象崇拜和丰收祭天 。所谓的祭祀活动,就是祭祀“大火星” , 它是东方苍龙七宿中心宿的第二颗星,称为心宿二 。因为,它在天空中非常亮,被古人称为“大火” 。

由于“大火”每年春天从东面升起,秋分以后从西面落下,非常有规律 。因此,古人用它来判断季节,用于播种和收获 。
《诗经》中:“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 。”里面的“火”指的就是“大火星”心宿二 。
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这里的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就是以“大火”的出没为依据 。
九九重阳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和踏秋 。不过,时过境迁,现代的人们对这些习俗已经淡化了,由于平时比较劳累,好不容易放几天假都宅在家里了 。
重阳节的锋芒完全盖过了和它一样有着赏秋、赏菊、登高等习俗的寒露节气 。其实 ,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露节气更为重要 。因为,寒露是深秋的节令 , 干支历戌月的起始,代表着变化 。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有“寒”字的节气,是温度由凉爽转为寒冷的过渡 。

寒露节气正是南方晚稻抽穗灌浆的时期 , 农民朋友还要加强水肥管理 。这时候我们浇水要浅水勤灌,不能过早的把田间水抽干,要湿为主,干干湿湿最好 。
北方地区要忙于收获玉米以及播种冬小麦,老话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说法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华北地区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 相差大约半个月左右 。

关于寒露的农谚还有“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寒露前 , 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九月不刨十月空”等等 。
寒露在公历是国定的 , 每年相差不超过三天,但是在农历上有的年份在九九重阳节之前 , 有的年份在九九重阳节之后 。古人按它们之间的先后出现顺序 , 总结了很多农谚,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重阳寒露前 , 必定是灾年”,怎么理解呢?
这句农谚在字面上是很容易理解的,意思是说,重阳节出现在寒露节气之前的年份,年景不是太好,庄稼可能会出现减产的情况 。
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都是干支历的重要内容 。干支历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配对组成的记时法 。我们现在用的是阳历计时法,是在民国时期启用的,由于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所以,也叫西历计时法 。而在清朝以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干支历来计时的 。
你看,我们自从引进了西方计时法后,就把我们国家自己的计时法给忘了,相信90%的人已经不知道天干和地支是啥了!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着“1、2、3、4、5、6、7、8、9、10”的十个数字;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着十二个月 。但要注意,“子”可不是一月份,是十一月份 , 一月份是“寅” 。
古人也把干支历和五行联系在一起,其中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

从干支历上看 , 重阳节是戌月的戌日 , 就像端午节是午月的午日一样 。但是,农历九月份和戌月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戌月是以节气划分的,戌月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是寒露和霜降,并且以寒露为起始 。寒露之后金气开始隐藏,水气开始显现 , 火气耗尽 。所以,在寒露之前冬水之气还处于隐藏状态 。
而重阳节是九九重阳,阳极生阴,生的阴气就为冬季的寒水之气 。所以,重阳节在寒露节气之前就意味着重阳节在戌月之前,寒水之气出现在阳气还没有耗尽的时候,水火相对寒气不强 。也就是说,该冷的时候没冷,还比较热,天气比较反常,古人把这样的异于常年的年份称为灾年 。
看到这可能有些人已经糊涂了,这个没办法,如果你不懂干支历确实很难理解 。不过 , 也没关系,现在已经不用干支历了 , 简单了解一下就行 。
今年重阳节是在寒露节气之前吗?
今年九九重阳节是在10月4日,寒露节气交节时间是公历2022年10月8日,农历壬寅年九月十三号,具体时间是15点22分16秒,很显然重阳节在寒露节气之前了 。
其实,农谚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并且有地域性 , 已经不是那么准确了,简单作为了解就可以 。并且 , 我们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要比过去强太多,一般的恶劣天气基本不会造成大面积减产 。当然,在大的旱灾和涝灾面前,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都是没有太多办法的 。
农谚总结的时期和地域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
关于寒露节气还有一句农谚可以参考 , 是这样说的“八月寒露是灾年,九月寒露兆丰年” 。这里的八月和九月指的是农历月份,意思是说,寒露节气在农历月份交节的年份年景不是很好,在农历九月交节的年份 , 庄稼往往会获得丰收 。
因为,寒露是深秋的节令 , 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如果,寒露节气在农历八月份交节了,说明冷空气提前了 。此时 , 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正是需要光照和温度的时候,积温不够,作物不能成熟,千粒重下降,产量下降 。并且,还会导致一些还没到收获蔬菜出现冻害 , 给农民带来损失,有了“八月寒露是灾年的说法” 。
农历九月大致和干支历戊月时间相同 , 而寒露是干支戊月的起始 。说明节气正常到来了,并且,这时候北方部分地区玉米已经收获完 , 冬小麦也播种完了 。所以,有了“九月寒露兆丰年”的说法 。
【重阳节一般在寒露前还是在寒露后】
关于寒露节气的农谚还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寒露怕晴天,晴天冬不冷” , “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等等 。

写到最后:
农谚只是古人对以往情况的总结,不同地区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并且,我们现在气候条件和以前大不同了,很多都已经不准了,简单了解古人是如何和自然相处的就行 。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

配图
都不用看日历 , 我就能知道今年的重阳节肯定在寒露节气之前,因为明摆着,今年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灾年!
像我这种从小在农村生活的人,肯定小时候就听过老人们常说的那句农谚:“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 。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明了,就是说 , 根据从古至今人们的经验,每逢重阳节出现在寒露节气之前的年份,大都会出现极端天气,比如大旱、大涝或冰雹等等,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产,人们生产生活困难 , 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灾年 。
今年,我国许多地区遭遇罕见的极端气候 , 有些地方甚至上百年难遇,长时间的高温天气 , 不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还因干旱少雨,导致江河断流,农作物欠收甚至绝产,连长江的观音阁也上百年来首次因水位下降露出它的真面目……可以说,在很多人的心中,从气象意义上讲 , 今年就是一个灾年 。

配图
那今年的实际情况是印证“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这句俗语呢,还是属于特例?
今年的重阳节是阳历10月4日,而寒露节气是农历九月十三日,阳历10月8日,重阳节在寒露节气的前面,印证了“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这句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