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为上元节或者元夕等,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将夜称为宵,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将其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耍龙灯、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送孩儿灯、祭门、踩高跷、划旱船、逐鼠 。分别如下:
1、耍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 , 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 。“耍龙灯”也就是“舞龙” , 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很普遍了,“耍龙灯”的表演通常就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
2、吃元宵: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发展历史极为悠久,最早的时候被称为浮元子,生意人还将其称为元宝 , 元宵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等为馅,用糯米包成圆形,可以进行汤煮、油炸或者蒸食 , 有着团圆美满的含义 。
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

3、闹花灯:正月十五的时候,民间有挂灯、打灯以及观灯的习俗,所以又被称为“灯节” 。始于西汉,在隋唐时期比较盛行,尤其是太谷的花灯,品种繁多,制作精良 。
4、猜灯谜:又被称为“打灯谜”,是中国极具特色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娱活动,在花灯上写上谜语供人们去猜 , 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
5、舞狮子:又被称为“狮子舞”、“狮灯”等,每逢元宵节或者重大庆典的时候,都会邀请舞狮来助兴 。舞狮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始流行,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
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

6、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就是在元宵节前,娘家人送花灯给新嫁的女儿家 , 或一般亲友送给不育之家,以求添丁进口 。
7、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两种 。祭祀的方法就是将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
8、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来属于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 。
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

9、划旱船:也称跑早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一般是由两片薄板,据成船形,以竹木扎成 。
10、逐鼠:这一习俗源于民间习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养蚕人家所说的 。

元宵节的习俗和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
风俗习惯:
1、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可汤煮、油炸、蒸食 , 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 , 团团圆圆 。
2、观灯,元宵放灯的习俗 ,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
3、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 , 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
扩展资料: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 , 据说是为了纪念汉代的“平路”而设立的 。汉武帝刘莺死后,吕侯篡夺了政权,鲁氏家族控制了政治 。周伯和陈平仁在陆侯死后 , 他们消灭了陆侯的部队,并成立了刘恒为汉文帝 。
因为平息竹鹿的日子是农历正月十五 , 所以农历正月十五日每天晚上,汉文帝都出了宫,以示敬意 。第一个月的第15天被指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是在正月15日 。司马迁将元宵节列为“太行日历”中的重要节日 。
元宵节是用固体或酿制的糯米制成的 。塞满红豆沙,糖,山楂 , 各种水果原料等 。食用时可以煮,炸 , 蒸或炸 。最初,人们称这种食物为“浮圆子” , 后来又称其为“汤圆”或“汤圆” 。名称“团圆”彼此相似 。这个怀旧的爱人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
【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
以上就是关于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以及元宵节文化及习俗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