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 , 经历了魏晋的孕育期,终于在南北朝时期井喷式的爆发,佛教艺术,特别是石窟艺术的发展迅速 。其历史因果,我们主要论述北魏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四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南麓,距离大同市16公里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 。现存的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佛龛252个,造像5万余尊,气势恢宏 。云冈石窟反映了北魏早期佛教的文化艺术,也是是中国早期石雕艺术的代表,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成为中国四大石窟 。
云岗石窟全景
一,石窟开凿背景
北魏的佛教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北魏由五胡之一的鲜卑人建国 , 原本不信仰佛教,建国以后,鲜卑政权利用佛教束缚思想,统一民导,佛教也依靠皇权得以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 , 寺院经济的膨胀触及了国家经济利益,加上当时佛道之争激烈 , 最终导致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 。
太武帝生前对废佛之举有悔意,文成帝继位后,又推出了复兴佛教的政策,昙曜提出开凿石窟,雕刻佛像的举动得到了文成帝的支持,于是,有昙曜主持开始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工作 。
二,云冈石窟的建造时间及其特点
云冈石窟的开凿时间,从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5年(公元524)年,差不多60年的时间,距现在大约1500多年的历史 。石窟建设主要经历了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期,其中早中时期都是在北魏没有迁都到洛阳时候建造 。
早期阶段:主要是现代编号16-20窟,由高僧昙曜负责选址和建造,因此又被成为昙曜五窟 。
特点:建筑方面,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外壁凿千佛(主要是三世佛),这些建筑风格明显受到了西域和印度风格的影响;雕塑方面,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 , 面相丰圆 , 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是典型的胡人造型,衣服也是胡服造型 。体现出一种雄健质朴的西域情调 。
石窟早期阶段的造像
中期阶段:这段时期为雕凿最鼎盛的时期,大概在471-494年间,这段时间处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这段时期是北魏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因此能够云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 。洞窟主要有1窟、2窟、5-13窟 , 以及没有完工的第三窟 。
特点:建筑方面大部分平面成方形,脱离了早期的拱形;在雕刻艺术上主要以内容繁复 , 精雕细琢为主,显示了北魏鼎盛时期华丽为主的艺术特征 。不论建筑形制和造像题材内容,较早期都产生了变化,突出了释迦和弥勒佛 , 显示了当时北魏的艺术已经逐渐汉化的特征 。
中期阶段造像
晚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主要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建造的,大约在494年以后 , 一直持续到524年 。这段时间,大型凿窟已经停止了 , 因此都是一些中小型洞窟 。洞窟主要有21-45窟 。
特点:建筑方面流行三壁三龛式的洞窟;艺术特征方面,佛像和菩萨面型消瘦,长颈窄肩且下削 , 这种造像风格是北魏晚期民族大融合之后,推行的汉化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一种艺术风格 , 注重形式美,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造像风格极为接近 。
云冈石窟建成以后,历朝历代都进行了修缮,特别是辽代,对石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整修 。明朝受到战火毁坏严重,清朝顺治八年 , 云冈寺院得以重修 。
晚期阶段造像
1952年,国家专门设置机构对石窟进行保护 ,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三,云冈石窟的艺术影响
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也为隋唐时期的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云冈石窟佛像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及民族大融合前后艺术特色的发展方向 。
【云冈石窟开凿于哪个时期】
云冈石窟是研究南北朝历史和佛教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艺术瑰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