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人为什么会复姓

除了汉族,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复姓或四字姓名这个特点 。
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使用汉姓之前,大多是复姓或者是有这个特点的名字模式 。比如彝族的阿达子楚、吉克隽逸,比如傣族名字轩辕拉鼓,比如历史上的耶律大石,比如日本姓氏名字 。汉族的单字姓氏是周代姓氏大爆发后逐渐演变出来的 。原本与少数民族是一个特点 。
有人说古代没有民族概念,那是无知 。古代的姓氏最早就是民族标志,由于是以血亲家族为单位集中生活的,而且是到达了民族规模的家族,所以一个族群就是一个姓氏 。个人没必要使用姓氏 。比如夏后氏,姒姓,就是代表中国沿海支大鲧后裔 , 父系基因为O1的都是夏后氏 。又比如桃花石是西域称呼中国的 , 实际上是华婿氏和陶唐氏两个名称组合而来,是陶华氏或者唐华氏的意思 。也是科举第三名探花这个词,代表内陆支老三苗蛮分支 。同时他们也是有苗氏 。姓为姜或姬、姚 。
姓代表母系,氏代表父系 。今天民间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时还是以氏相称,比如写个天地国亲师的对子都是以某氏门中开头 。反而是学术层面、官方首先使用混乱了 。古代一般母系姓为单字,比如姬姓、妫姓、姒姓、姜姓、姚姓、赢姓等 。父氏通常是双字,防风氏、有扈氏、陶唐氏等等 。当然也有单字的情况,比如山西陶寺遗址明显就是陶唐氏使用陶氏这个词 。德意志自称达氏兰,实际就是达氏 , 兰指国家 。犹太叫九,也叫九韦氏 。只不过习惯上双音节更普遍 。有扈氏、有苗氏就是强行双音节的体现 。(注:有苗氏应该是它称和后称,就是后来才命名的 , 三苗也是 。实际上苗蛮自己称苗为秧,比如祖先神姜秧,秧与苗同义 , 但苗是出自猫叫声,应该是后来才有的 。在藏族和苗族里基本是秧这个语音,就是说三苗叫三秧才对 。实际是指后稷子孙)
【鲜卑族人为什么会复姓】
周代之前族群有姓有氏,个人有名字,父子采用连名制表达关系 。这种方式在很多少数民族里至今还保留着 。比如台湾原住民和凉山彝族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也都是这种亲人连名的方式 。西方人也是,而且西方人各种血亲连名之后使得名字很厄长 。汉族在周代打破了族群集中生活的状态,小家族不得不开始使用新的姓氏去区分 , 于是各自根据家族源流、地名、官名、职业名等等取了新的姓氏,也造成了姓氏大爆发 。汉族的父子连名制没有了,但名和字分立的文化很可能是这个文化的遗留,名代表父辈,字代表子辈 。
汉族这么演进了姓氏 , 汉文化又强势,这就使得后来的少数民族也有了属于小家族的姓氏 。比如完颜氏、耶律氏以及鲜卑姓氏慕容、拓跋、独孤等等 。这些姓氏通常都是古代重要的传承词汇,所以少数民族的姓氏名字是具有历史文化属性的 , 不像汉族名字更多是根据字义、语音自由取名的 。汉族保留的复姓也具有历史文化属性,比如司马、上官、欧阳等 。西方的姓氏名字也是古词汇为主,所以西方人名姓氏也可以用来破解古文化 。就是说鲜卑的独孤、慕容、拓跋、宇文都可以根据语音去解读其文化、民族根源 。比如独孤就是毒蛊 , 出自北三苗 。比如拓跋是驮八,指驮着八芒星太阳,可以理解为鸟驮者太阳,也可以理解为在四方形祭祀台上祭祀太阳神 。佛教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意思,米为太阳,佛为四 。同时汉字四就是这个意思,四方形祭祀台上有八芒星 。在良渚遗址的鸟符刻画上不仅有四字,其阶梯式台阶就是祭祀台,也是早期金字塔不断由缩小的四方形祭祀台垒高的由来 。可见,所谓少数民族只不过是由于历史原因溃逃出去的、被发配出去的、没能返回的 , 实际深层文化都与华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

鲜卑族人为什么会复姓

为何 姓 多为单字,氏多为双字 。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种朴素科学认知 。最早的古文化可以通称为萨满文化,萨满文化是以日月为核心的万物有灵崇拜,带有强烈的生殖崇拜,是一种巫文化,同时也是朴素的科学探索意识 。阴阳平衡思维可能非常早就有,比如男性生殖器崇拜是出自母系社会的,你可以理解为女人的喜好 , 也可以理解为阴阳平衡 。后来内陆支脱离九黎自成一派,采用女性生殖器崇拜为主 。所以汉族重玉璧 。也被称为女娲之肠 。就是说原本属于九黎是伏羲代表,脱离九黎成女娲代表 。而沿海支是男性生殖器崇拜,但是夏代帝王却称呼为母系的后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可是母姓都是单字,这就是一种阴阳平衡思维 , 所以父氏就必须是双字双音节 。如果没有特定的原因没必要这么统一的设置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实际上寡是指妇女 , 而且古代封王也是单字王为高层级的 。比如秦王李世民 。可见都是有讲究的 。汉族最后姓氏更多采用单字估计与自己体系早期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有关,与玉璧为大有关 。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得有意无意的把姓和氏搞得含混不清 。
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恢复姓和氏的双轨制,母传姓,父传氏,互不干扰 。儿女既有性也有氏 , 可以解决重名严重的问题 。母姓要传下去就必须生女儿,父氏要传下去就必须生儿子 。同时也符合男女平等的这个时代思维 。
鲜卑族是复姓,主要原因是,主要是来自音译 。早期鲜卑人原本是没有严格的姓氏的,起名字比较随意,有随便起个名字的,有把父名挂在后面的(就和现在维吾尔族习惯一样),比如东汉末期的鲜卑大王叫“檀石槐” , 他的儿子就叫“和连”,三国时期的鲜卑大王叫“柯比能” 。后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鲜卑人仰慕中华文明是比较有传统的),各部落的首领以部落名作为自家的姓氏 。比如十六国时期出现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大理段氏的祖先)和后来的拓跋氏 。到南北朝时期好像所有的鲜卑人都有了姓氏,汉字记录的基本上都是两三个音节的音译 。
题主觉得这些鲜卑复姓感觉很有逼格的原因是有历史上几个姓的鲜卑家族着实出了不少叱咤风云的时代牛人 。比如慕容氏折腾了几代人 , 前前后后建立了五个燕国,外加一个吐谷浑;拓跋氏魏国统一了北方 , 大白高国(西夏);宇文氏称帝的北周也统一过北方;独孤氏虽然没出过皇帝但是出过一个堪称超级传奇偶像的独孤信(年少英俊善骑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 征战一生位极人臣,女儿三个当了皇后,杨广和李渊都是独孤信的亲外孙) 。还有长孙氏在隋唐之际也出过几个风云人物 。其他的鲜卑姓氏基本上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