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主要有“三月歌圩”、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绣球传情、碰彩蛋、定情传情等活动,同时三月三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三月歌圩:在三月三的这一天,在离村落较近的空地上,人们用布匹和竹子搭建成歌棚,接待从外村到来的歌手 , 对歌的主体是未婚男女青年 , 但有老人和小孩旁观助兴 。在歌圩的旁边,商贩云集,农民贸易活动繁多 。每家每户用绿色的枫叶还有红兰草等煮成的紫、蓝、红、黄、白五种颜色的米饭,在村头把帐篷搭起来,在布蓬里边摆放五色的米饭等供品,人们围着布蓬唱歌,赶歌迂 。
碰彩蛋:染了色的熟鸡蛋被老人们装上装到网兜里,把网兜挂在小孩子的胸前 , 未婚青年男女在赶歌迂的时候,还要“碰蛋” 。
定情传情:在对歌的时候 , 如果青年男女情投意合,那就互相赠送信物,以此来定情 。如果有姑娘看上某个小伙子的时候,就可以将手中的绣球抛给他,也是定情的一种方式 , 叫抛绣球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图片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有祭祀祖先、对歌择偶等 。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 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 。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 , 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
在祖神庙里摆祭坛,供猪、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饭,请师公班和道公班来做法事,祭祀祖神“娅浦” , 祭坛四周高挂各村寨送来的幡旗 。师公在祭祀前,首先设神坛或灵堂 , 点燃香烛,仪式开始 。
对歌择偶习俗是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 也是壮族婚姻文化的历史缩影 。对歌择偶习俗分为四个阶段,即相见对唱“初恋歌”,唱到爱慕时转为“赠礼歌” , 之后再唱“别情歌”,分手时唱“约会歌”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历史渊源
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 , 壮族三月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 。现“三月三”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而壮族人民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 , 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续传承 。
中国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唐代时期 , 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绘唐朝的风俗写照:“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游人” 。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的场面:“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
以上内容参考:

壮族的三月三节日风俗作文

壮族的三月三节日风俗有祭祖、吃五色糯米饭、撞彩蛋、绣球传情、跳竹竿舞 。
1、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他们会所有人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 , 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 , 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2、吃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 , 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因为五种颜色代表着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3、撞彩蛋
在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 , 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 , 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5、跳竹竿舞
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壮族三月三美食介绍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对歌谈情、绣球传情、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 。
1、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 , 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 , 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 , “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 。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 , 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 。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
2、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 , 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 。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 , 等待秋后问斩 。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 。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 。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
3、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 , 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 , 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
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 。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
4、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
5、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 。
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 。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 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 , 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 , 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 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 。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7、碰彩蛋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的全部内容,以及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