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哪里有艺术气息 重庆哪里有艺术区

2006年,由重庆市政府出资、艺术家设计,费时一年,完成了在长1.25公里、近5万平方米的破旧居民建筑物上绘制巨幅涂鸦作品的工作 。建成的重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 , 随着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501艺术基地、102艺术基地等一批艺术园区的兴起,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群众性符号,为这个有着破败外表的区域,换上了艺术的外衣 。

重庆哪里有艺术气息 重庆哪里有艺术区

重庆黄桷坪艺术区
此后,由重庆九龙坡区政府出资主办的一年一度的黄桷坪国际艺术节,为这里带来了短暂的活力 。然而,2008年以后,整体经济的下滑,艺术市场需求骤减 , 这给盲目乐观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 。随着四川美术学院文化主体的搬迁 , 以川美为核心的黄桷坪地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筹备数年之后的开业,如同节日的礼花,在释放出灿烂的花火之后便烟消云散,留下了空旷的空间 。
市场是艺术区发展的关键
只有艺术市场的问题解决之后,才能解决对艺术区与创意产业的认识与支持问题 。
“政府的文化项目在这里起到了短暂的推进作用 。但是项目过后,没有进一步的措施和作为,往往昙花一现 。”川美策展人俞可 , 作为黄桷坪艺术区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的负责人,他对艺术区的问题和困境有着自己的思考 。
至今,很多人将黄桷坪的没落归咎于2008年以来当代艺术市场的持续低迷和川美主体的搬迁 。“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之前 , 大概2006年至 2007年间,黄桷坪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大批的画家和工作室在这里冒了出来 。经常有外地画商,带着整箱子现金来黄桷坪买画 。”批评家、策展人王小箭说 。然而 , 同样作为川美的教授,如今即将退休的他,原本想要继续在黄桷坪发展他的艺术档案事业,但因为近些年的逐渐冷清 , 他最终无奈地选择离开 。
低廉的物价、良好的学院环境,曾经让“黄漂”(在黄桷坪进行创作生活的艺术家)把这里视作天堂 。然而,几年前川美主体的搬走 , 仿佛让很多“黄漂”失去了精神归宿,这里的艺术气息和学术氛围变得贫乏 。
艺术家工作室、艺术空间、酒吧让黄桷坪艺术区形成了带有地域文化特色 。被称为川美的“体制外教学”,而没有了川美的黄桷坪,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
“很多艺术家曾经把这里作为跳板 。个人发展成熟之后,就会离开这里,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发展 。”艺术家沈桦说 。
近些年,借助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升温 ,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加大对艺术区或创意产业园区的支持 。然而,在缺乏相应软件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冠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艺术区往往在几次热闹喧哗之后,逐渐变得悄无声息 。如今 , 黄桷坪艺术区就面临着这样既普遍又特殊的问题 。它的特殊之处恰恰在于黄桷坪对于川美文化氛围的过度依赖 。
“仅仅靠类似的国际艺术节并不能支撑黄桷坪的创意产业,实际上区政府从第二届黄桷坪国际艺术节开始就有些犹豫了 。”王小箭表示,“艺术区也好 , 创意产业园区也罢,都应该以艺术市场的繁荣为前提 。在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破灭之后,黄桷坪艺术区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
在他看来,只有艺术市场的问题解决之后 , 才能解决对艺术区与创意产业的认识与支持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的艺术区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像北京宋庄这种已经发展了10多年、相对成熟的艺术区也概莫能外 。
借外力无条件支持
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艺术区不同的是 , 黄桷坪艺术区是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创作区域 。由于没有固定成型产业链模式,想要借助外力——外来艺术家、画廊资本等——改变整个艺术生态相对困难 。
2004年,四川美术学院斥资700多万元,买下了位于川美校园内的坦克库,作为艺术创作基地 。起初,学校想把这些宽阔明亮的坦克仓库改造成国际艺术区 。然而,在随后几年的实践中,来到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各地艺术家并没有让坦克库成为一个更加具有创作活力的地方 。
“我们原本希望在这个实验艺术社区里,这些残留的历史记忆会走进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开启人们对艺术实验的一种自由想象 。”俞可作为多年来主持管理坦克库艺术中心的策展人,对于如今的状况很不满意 。
“我们当初划分了三大块:艺术家工作室计划、交流计划、展览平台 。宏观来讲是对的 , 但在微观的实施中,尤其在软件建设中 , 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困境,面临了很多问题 。”
刚一开始的新鲜感没有持续多久,一些艺术家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慢慢开始把这里作为生活化的场所,而不是工作、创作的聚集区 。
俞可认为,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艺术区不同的是,黄桷坪艺术区是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创作区域 。由于没有固定成型产业链模式 , 想要借助外力——外来艺术家、画廊资本等——改变整个艺术生态相对困难 。
“后来,我做了调整,决定靠川美自身师生的力量来改变现状 。让他们一起来谋划 , 我们关于艺术区想象的一种未来 。”俞可说,“2006年和2007年黄桷坪艺术区出现了艺术市场井喷 。那时候我们产生一种幻觉——艺术光明 。”
很快,黄桷坪艺术区的工作室开始紧张,大量艺术家开始涌入这里 , 大家不停地画画、不停地谈论着艺术市场的话题……“整个黄桷坪像疯了一样,积聚了很多艺术淘金者 。很多人当时的目的不是为了艺术本身,是因为当时大家发现艺术这么能挣钱 。”俞可回忆道 。
艺术家需要大量的工作室 , 就像企业家需要大量的生产基地,农民需要大量土地播种一样——这是俞可对当时状况的形容 。
“2006年至2008年,我们还抱着很多期望 。但是,到了2009年 , 这种繁荣假象就不存在了 。”
假象消失过后,留下的是人们对艺术的思考 。那种拿来主义背后的艺术批量生产 , 在艺术井喷过后,在急于得到市场认同之后,问题出现了:没有一种文化生长的可靠根基 。
“艺术越来越缺乏力量”“工作室大量萎缩”“艺术家转行办考前班”,这些在黄桷坪的艺术生态发展历程中 , 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折射出了不仅是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和处境 。
“今天的黄桷坪是不尽如人意的 。今天的黄桷坪 , 没有多少艺术家让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没有哪个艺术家让这个社区和城市,让人们对艺术产生想象中的一种交流的意义 。”俞可惋惜地说 。从创办艺术媒体杂志,到主持艺术活动、策划展览,多年来,他的工作与坦克库,与黄桷坪息息相关 。面对今天的沉寂,他只有惋惜 。
文化诱发艺术发展
根本上说,很多艺术区的盲目发展是资本的诱因在起作用,而不是文化的诱因起作用 。
艺术家杨述的“器空间” , 是黄桷坪艺术区501艺术基地中最为独立、完整、纯粹的艺术空间之一 。这位10岁便来到黄桷坪的重庆人,从川美附中、本科、硕士 , 一直到留校任教,在这里生活了30个年头 。对于他来说 , 这里不是艺术区,更不是文化区,这里就是生活 。如今的黄桷坪,像杨述这样的艺术家还有一些 。他们大多与川美和黄桷坪有着难舍难分的联系 。
2006年,杨述和川美的朋友一起在“501仓库”租了一间工作室,成立了“器空间” 。尽管资金有限、场地不大,但是多年来,这个200平方米的空间 , 作为纯粹的创作和展示,为艺术家的独立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
2008年,重庆市政府正式将黄桷坪艺术区作为该市的六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 , 重庆九龙坡区政府与市文资公司签署协议,试图以市区两级联动模式做大文化产业,并力争到2012年,使文化产业成为该地区支柱产业 。当时的政府规划,是要将艺术创作、展览、交流、拍卖、营销等产业链条做整体建设部署 。川美老校区被规划为“创谷”成为重点建设地区,其辐射下的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501艺术基地、102艺术基地、西部原创艺术产业基地等将成为“原创艺术集群” 。
如今 , 在所谓的“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当代艺术交易中心”内看到的却是一些画框制作、行画销售的普通画廊,以及数量众多的“艺术专业考前辅导班” 。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依稀存活的艺术空间、美术馆 , 多数时候也是关门歇业、人去楼空 。很显然,这里的“理想很丰满 , 现实却很骨感”,文创产业仅凭激情和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
“根本上说,很多艺术区的盲目发展是资本的诱因在起作用 , 而不是文化的诱因起作用 。”俞可说,“或许我们今天唯一可以作为自我解脱的解释是 , 我们的社会对于艺术需求还没有那么多 。”
说起重庆的艺术区,许多人会想起四川美院、黄桷坪涂鸦街、虎溪公社等 。今天阿苏要安利一个连吃喝玩乐都超有意思,生活处处是艺术的地方——喵儿石 。
喵儿石,它的前身曾是重庆有名的白猫日化厂;70后、80后特别熟悉的白猫、蜀绣等洗涤用品 , 就出自于此 。后来当白猫日化风靡的时代过去,辉煌不再,老厂的建筑保留下来后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和征程 , 才打造了如今的喵儿石创艺特区 。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自然是吃喝玩乐的方方面面 。喵儿石汇聚了重庆的美食、文化、风俗 , 打造了一条具有活力,受年轻人追捧的商业街区 。
红房子就是喵儿石的个性,里面有你意想不到的一片天地 。是手工匠人的倾心、是青年设计师的创意、是时尚潮人的态度,是舞蹈、是音乐、是生活的魅力 。这里,传递给你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美学 , 而不是只可观望的抽象艺术 。
艺术不是你看不懂,来拍一张照片 。恰巧是在喵儿石 , 你会学会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 或许不是完美 。这里不仅有不可玩焉一般的态度与气质,却有人间烟火的气息 。所以我喜欢这里……
【重庆哪里有艺术气息 重庆哪里有艺术区】
其实这里,也很适合你的周末与闲暇时间,走走看看,淘一淘喜欢的手作;或是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温暖的下午,这样的时光令你舒服就好 。你只需要在“喵村”做好一个“喵民”,这里有你想要的有趣生活,你也可以做一个有趣的人 。让你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疲劳的工作之之余,还有一个喜欢的落脚地 , 该是多么的幸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