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史料介绍,马铃薯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史 。那么 , 马铃薯到底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传入我国的呢?
薯界认为,马铃薯至少是通过三到四种路径传入我国的 。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原因 马铃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
第一路径:十六世纪,可能由荷兰人从海路引进京津及华北地区 。当时,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外国的政治家、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特别是荷兰使臣经天津入京觐见皇帝 , 可能会把马铃薯作为珍品奉献 。
明万历年间蒋一葵撰写的《长安客话》中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名为土豆 。文章描述:“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番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 。”据《古籍书目》注释,《长安客话》所记述的为明代中叶北京城郊史迹 。明代中叶应在1500—1550年之间 。因此,可以认为马铃薯引种北京的下限时间应在1550年以前,距今已有400多年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编纂的《畿辅通志》物产部中记述:“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 。”乾隆四年(1739年)编纂的《天津府志》记述:“芋,又一种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正定府志》物产部记述:“土芋,通志俗呼土豆,味甘略带土气息 。”由此可见,清朝时,马铃薯已经是北京及附近州县普遍种植的农作物了 。

第二路径:由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 , 尔后传入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 。劳费尔著《美洲植物的传播》一书中谈到,荷兰人斯特鲁斯1650年访问台湾时看到当地人种植马铃薯 。当时(1622-1662年)的台湾为荷兰的殖民地,故称马铃薯为荷兰薯;或由荷兰人从爪哇引入,又称为爪哇薯 。台湾与闽粤地区交往频繁 , 可能将马铃薯从台湾引入沿海地区种植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福建《松溪县志》食货部记述,康熙十八年县府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并称当地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 , 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干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台湾府志》中还称马铃薯为荷兰豆 。《兴化府莆田县志》中谈到马铃薯:“近有一种,来自台湾 , 形似菜菔,肉松而色黄 , 味同甘薯 。”由此可见,福建人是在种植甘薯之后认识马铃薯的 。
此外 , 我国十七和十八世纪的文献中 , 四川、陕西、甘肃、云南、湖北等省方志中记述马铃薯的最多 。由此可推出第三第四条路径 。
第三路径:西域陆路传入我国 。十七世纪中期,西班牙人把马铃薯携带至印度 。或有可能西域商旅往来中,通过陆路传入我国 。《天水县志》物产蔬菜类记述:“马铃薯俗称洋芋,又名蹲鸱 。”
第四路径:西南茶马古道商旅带入我国 。十七世纪,荷兰人把马铃薯传入新加坡、爪哇等地,我国商旅或从西南茶马古道将马铃薯引入云贵川地区 。

第三路径和第四路径仅仅是薯界猜测,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佐证的文献资料 。
不管是哪种路径,马铃薯传入我国后,很快成为了当时老百姓重要的口粮,为解决其时的粮食安全及温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1.《马铃薯史略》;2.《马铃薯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