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名字的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 , 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
长城是最通用的称谓 。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是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 , 东至海,西至济州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修缮战国长城,才开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
长城,名称的由来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敌国的入侵,便在自己的领土上筑起城墙,长度多为数十里至百里不等,因国而定 。而最早筑起城墙的诸侯国为楚国 , 而后来各诸侯国都相继效法 , 筑起长城 , 而秦、燕、赵等与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相邻的诸侯国,常受其侵扰,财物人命都惨受灾害,故他们都筑起了规模很大的城嫱 , 而这些恰好就成了秦始皇起长城的基础 。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 , 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 , 而顶部为5.8米 。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瞭望之用 。在古书中楚长城称为“方城” 。之后,亦因城墙呈长形,故 , 人称“长城” 。1928年在河南洛阳金村韩君墓出土了一批文物 , 其中有一组编钟共14件,叫做《【】羌钟》,上面有铭文说 , 【】(音Bian)羌参加了对征伐齐国的战争,“入长城先,会于平阴”;他率领军队首先突入长城,再与诸侯军会师于平阴(《两周金文辞大系》P234) 。可见战国初年齐长城已有准确的纪录” 。可见战国初年已有“长城”之称了 。《水经注.济水》所引《竹书纪年》记梁惠成王十二年派“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之后,还有这样一句话:“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 。竹书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前355年)筑也” 。也可证明梁惠成王十五年(前355年)之前已称为“长城”了 。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现在仍有遗迹保存 。在西段,临洮一带,仍可看到残留的城墙若断若续,如游动起伏的长龙 。地名还有叫做“长城坡”、“长城口”的 。由地名上亦可见秦时已延用了该名 。参考: chiculture/12031203b04_02
因为觉得这个城比较其它的长得多
所以就索性叫它做长城 。
长城的历史及名字的由来?
长城的历史及名字的由来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 。
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 。
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 ,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
长城 , 最早出现于春秋 , 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 。
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 , 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 , 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 。
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 。
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 。
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 , 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
长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
当时,华夏分裂,必然,北方游牧势力就强盛,向南袭扰理所当然 。
于是齐、燕、魏、赵、秦等各国各修各的长城以御北方来犯 。
这是长城的雏形 。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 , 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 , 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 。
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
接下来是,①出现了汉唐2个盛朝,北方游牧民族逐渐臣服于华夏②出现了南北朝 , 五代十国,辽金宋对峙,元朝大一统,华夏势微,胡汉杂居,民族大融合 。
对于①,汉族政权没必要重修长城 。
对于②,少数民族政权没理由修长城 。
这2条几乎使长城荒废了千年 , 几乎成了土墩墩 。
明取代元后,为了防御蒙古鞑靼、瓦刺的侵扰,又开始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 , 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 , 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
到了清的大一统 , 长城就几乎没有大的价值了,它正好位于清版图的南北中间,很有意思 。
长城如今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中国之象征 。
但仔细品味长城 , 其实是一长段中国的荣辱史,民族的交融史 。
【长城名字的由来,长城,名称的由来】
以上就是关于长城名字的由来,长城,名称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长城名字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