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又被称巴蜀方言 , 属于西南官话 。今天的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 , 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 , 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 。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 , 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 。使用人数达9000万
历史发展: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 , 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 。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 , 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 。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 , 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四川话到底是什么话 四川话到底是什么话怎么说】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 , 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 。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 。《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中记载:“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同时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表明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 。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 。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 。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 。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 。”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 。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 。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继续得到发展,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 。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时在《石湖诗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注中有如下记载:“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 。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 。”从中可以看出蜀与中原语音完全两异 。以宋代蜀语为例,首先蜀语韵部与宋代通语比较 , 韵部的分野或归字不同 , 如阳声韵寒先部的“言”字读人眞文部、药铎部的“祈”读与屋烛部的“秃”相同等 。其次,蜀语介音有合口化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个阳声韵尾相混 。同时,蜀语声纽保留了诸如“古无舌上”、“照二归精”等的古音遗迹 。此外,声调方面,蜀语在平声字与上去声字归派与通语也有较大不同,如通语音归平声的“青雍句”在蜀语中“青”归人上声,“雍句”归去声 。
近古时期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占领蜀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 , 减少了约95%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 。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 。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 。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蜀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入声仍然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 。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蜀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三、[-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韵尾 。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首先,依据《中原音韵》记载,北方官话早在元代就已经入声消失 , 平分阴阳;同时北方官话中[-m]韵尾并未消失,因此蜀话与北方官话并没有同步发展 。另外从词汇上来看,明代蜀话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 , 表现出与南方诸汉语相类似的特点,这表明蜀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四川话 明末清初,蜀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 。就全川而言 , 移民运动之后四川土著居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约30% 。但是,明末清初战乱中 , 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 , 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 。当时还有大量川东、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区以及与川南毗邻的滇黔北部地区躲避战乱 。因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仍然得到存留 。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 , 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 , 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
四川话的构成很复杂,是多重汉语方言和本土语音融合而成 。四川虽在清朝被视为汉地,但跟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文化还是不一样 。在被秦国征服以前,是一个数百年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有独特的三星文化 , 有兴趣的可以来三星堆,金沙遗址看看 。再加上自古以来四川都处于汉文明的边缘,每个王朝都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才会重视四川,因此和平年间四川的存在感不高 。西南地区与东北一样,是少数民族大省 。四川大的少数民族有康巴藏族 , 大禹的家人羌族 , 彝族,由于长期聚居在一起,四川话也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 , 遇到比较调皮的男士称qiobo,美女称amizi,唱歌就要把咋嘿,四川本土对外输出的最多最受欢迎的就是藏歌 。因此当今四川话第一层应该是古蜀方言,但痕迹不太多 , 不好察觉 。第二层是春秋战国时的汉语,还有迹可查,比如形容一个人粗心大意就说恍兮惚兮,这是诗经里面的用语习惯,但语音更多跟秦腔一样 。第三层是元朝移民填四川,四川话中原话有了进一步融合,最后就是湖广填四川,这一次对四川方言的改动相当大,四川话里融入了很多湖南话 , 湖北话,粤语,在加上不断融合的本土少数民族语言 , 就形成了当今四川话 。因此 , 同作为西南官话,四川话与其他几个省还是有很多不一样 。而四川话的发音与普通话很接近,也从侧面印证,普通话是汉语方言,不是满语汉化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