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有什么地理意义

对于,其实大家在曾经的地理学习中就有了解到,现在我结合现今的主流的研究观点,对于地球公转的主要地理意义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希望能给你提供相应的参考 。

地球公转有什么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进行回归运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往返移动 。
具体表现在: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正好处于北回归线上;到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又会开始向南移动,于是秋分时,又回到赤道上;然后又继续向南移动 ,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又位于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会继续向北移动,春分日时回到赤道 。根据这样的规律太阳直射点一直循环往返运动 。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 , 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 , 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 , 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 , 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导致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会产生不同,同时又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使得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地球的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照射的强烈和太阳光线和光线的角度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时间段就会有不同的气候了 , 而一年四季也就互相更替了 。
【地球公转有什么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 , 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
当然 , 这些都是一些主要的方面总结 , 其他的一些方面也是有的,希望可以为你作为参考,对你的理解有一些帮助!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转 。它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 , 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具体运动情况是: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照射在赤道上,夏至日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秋分日照射在赤道上,冬至日照射在南回归线上 。这样往复的运动 。因此,对于同一个地方来讲,它在不同的日期昼夜长短就不一样 。以我国为中纬度地区为例,冬半年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因此昼短夜长,到了夏半年,太直射点移动到了北半球,所以昼长夜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天你会感觉到太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 。此外,在同一天,全球的昼夜长短也不一样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即都是12小时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随着纬度的升高昼越长,在北极圈以内还会出现极昼现象(白昼24小时),南半球刚好相反 。等到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随着纬度升高夜越长 , 在北极圈以内还会出现极夜现象(黑夜24小时) 。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是一天中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对于全球来讲,太阳高度角在同一天中变化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近大远小 。什么意思,就是越靠近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 。这就是为什么你同样在一个地方生活 , 冬天觉得冷,夏天觉得热 。这就是因为冬天和夏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差异导致太阳高度角的差异,你感觉到的气温也就不一样 。
三、产生四季和五带 。正是因为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同,地球的不同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也不相同,依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把地球上的温度带划分为五个: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这里所说的四季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四季,而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来划分的 。例如北半球天文上的夏季,就是指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 白昼时间最长的时候,即6月22日前后 , 这个和我们生活中的夏季略有差异 。同理,北半球天文冬季是指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 白昼时间最短的日期,即12月22日前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