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恳定说:木屐是中国文化 , 并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乡土文化 。
也许一些年少的国青们对我的观点喷粪,我不介意 , 我唯有痛心 。身为你们的”先人” , 只一味地教育晚辈如何广读书 , 荣故里 。甚有些“专家”更是丧心病狂,抛弃本土文化,致使本土文化流失海外,甚至消失 。最貝代表的端午节,正被“某国”霸占,而木屐的下场在中国已死亡,却在日本“发扬光大” 。
还是孩时,家里穷 , 方圆百里都很穷 。天晴时,七、八个孩子总是结伴东窜西藏,胡天海地,好不快活!而雨雪天,则没有那么肆无忌惮 , 没有雨衣,没有雨鞋(当然,城里有钱人也许有吧),生怕弄脏一身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诸多不便 。
每逢此时,“主人公”木屐便悄然登场 。
我的木屐是我奶奶给的,她说是她爷爷给的,她爷爷说是他祖爷从一座山上伐的一棵树做成的 。奶奶说:爷爷的祖爷告诉他是棵珍贵的树,几百年只有胳膊粗——硬得很 。耐得住雨雪侵蚀,经受了岁月的打磨 。奶奶还说:原先上面是鸡血藤做的搭扣,珍贵的很,再后来换成兽皮,说不搁脚 。至于鸡血藤哪去了?鬼知道 。
不过照此推测,我国木屐的出现 , 起码还在我奶奶的爷爷的祖爷爷之前的若干年前就已盛行 。若不是因穷当柴烧了,估计木屐已成精,——或许成精才溜达到日本而已 。(奶奶的话从不骗人,倒是某些砖家胡言乱语)
我穿上木屐和邻家伙伴们在雨水里去走来走去 。
听——叭叽、叭叽、叭叽……
结来语:现在加快农村城市化 , 有多少民风民俗正在消失?又有多少民间技艺失传?又有多少奇木古宅被摧毁?诸如端午节、拔河、打佬窝……还有那走起路来就响的木屐
——叭叽、叭叽、叭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木屐是中国的文化 。
从古代很多诗词当中就有体现 。
1.唐.秦系的十年木屐步苔痕,石上松间水自喧 。
2.李白的《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里吴风谢安屐,白足傲履韈 。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 , 身登青云梯
3.包括笠翁对韵里面,云ウ,日曈朦 。腊屐对渔蓬 。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 。等等
都可以说明 , 在古代,木屐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第二
古代很多文章里面记载,人们穿的鞋经常分为4种 。屦 , 履,屣,屐 。
1.屦念ju第四声 。这是一种古代人用麻绳制作成的草鞋,一般情况下是隐士所穿 。
2.履念lǚ 。这个字见的会比较多一些,一般古代人称自己穿的鞋都为履 。比如 , 如履薄冰 。
3.屣念xi第三声 。这个在古代的鞋就相当于现在的拖鞋一样,它是指没有脚后跟的鞋 。
4.屐念ji第一声 。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木屐,一般情况下底下有两个齿 。这种鞋子保暖性比较差,但是也有优点,在古代的路土路居多,所以在下雨的时候,土地会变得非常的泥泞 , 而在下雨时穿木屐,变得非常容易清洗,而且会防滑 。
【木屐算是中国文化吗?有何依据呢】
而其他的一些靠近海边的国家,之所以把木屐继承下来,是因为他们靠近海洋,更加的潮湿,容易长脚气,而穿木屐,刚好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以这种文化在其他国家,现在仍旧保留下来 。
但木屐是中国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的 。
木屐是晋文公得天下后,为纪念有功之臣介子推而做的木鞋 。
话说当年晋文公重耳逃难在外,常常饿肚子、过着风餐露宿街头的飘零生活 。仍然有十几个人跟随他 。有一天 , 重耳肚子饿得慌,随口说:“好久没吃肉,饿得肠都瘪了” 。无意的一句,不想介子推听了很伤心,偷偷把自已小腿肉割下来 , 煮成肉汤,端给重耳公子吃,重耳吃了大赞:“好吃!好吃!” 。追问肉从哪里来,没人说 。后有人发现介子推走路的痛苦状,撩开裤子才发现真相 。
后来,在外流浪19年的重耳 , 得他国之助回来得权登位,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刚登位 , 为报答臣子们的功劳,文公开始封官封赐 , 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本就内向,就干脆回家奉养母亲去了 。一天,文公突然想起介子推,要见他,得知已回家 , 知道自已有失 。于是,命备车马直奔介子推老家 , 以表器重 。谁知介子推性格挺崛,知文公来不迎,后背上娘亲逃到山里去了 。这下可急坏了思念心切的文公 , 命人整个山围起来搜,务必找到介子推 。可搜了几天也找不到人影 。文公想出一个方法:放火烧山,量介子推见火,必自已跑出来 。谁知整个山烧光也不见他出来 。后在众人搜山时 , 才发现介子推背着他娘,死死抱住一棵树,宁愿被火烧死也不出山 。文公看到这一幕,不禁嚎啕大哭,连喊:“你何苦这样呢?” 。
于是 , 文公命人厚葬并封谥,并把介子推紧抱着的那棵树砍下来,用这树的木头做成鞋子穿,以慰思念之情,并从此称呼有品德、受尊敬的人为:“足下” 。这就是木屐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