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村酒寄千程 , 佳果满前莫问名 。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
——《惊蛰》吴藕汀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声春雷,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已走到了我们面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 。陶潜有诗曰:“仲春遘时雨 , 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春雷,经历了早春的懵懂,仲春时节,这春意也渐渐浓了起来 。
一、惊蛰的气候
惊蛰,古时候最早叫做“启蛰”,后来到汉朝的时候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唐朝的时候曾有短暂的恢复,然后就以惊蛰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了 。惊蛰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3月6日左右,太阳达到黄经345度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 。当然,今天我们知道 , 这个说法只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虫子自然是听不见雷声的,之所以醒来是温度变化的结果 。

惊蛰 , 仓庚鸣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用来更准确地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 。惊蛰的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便是桃花盛开的意思 。仓庚 , 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鹂鸟 。这个鹰化为鸠比较有意思 。鸠,就是布谷鸟 。古语有:“仲春之时,林木茂盛 , 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 , 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说的就是这种鸟 。仲春之时,天空尚不见飞翔的雄鹰,只看到鸣叫的布谷鸟 。在古人的观念里,就好像是鹰变成了布谷鸟一样 。七十二候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述,比如“腐草为萤”(大暑)、“雀入大水为蛤”(寒露),等等 。其实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世间万物变化消长的一种朴素认识 。
二、惊蛰与百虫
“蛰虫惊而出走”,惊蛰,是一个和百虫相关的节气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说惊蛰前后,初雷滚滚,百虫复苏 , 这实际上只是相对靠南的长江流域的情况 。而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相似的情况可能要再晚上一些 。但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这一天是不是打雷 , 有没有虫子惊醒,在我国很多地方,在惊蛰前后 , 都形成了一些和百虫有关的习俗 。当然,不管是传播疾病还是啃食庄稼,虫子对古代的人们来说大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 , 惊蛰的习俗也多和驱虫、杀虫有关 。

惊蛰,百虫复苏
比如在江苏的邗江一带 , 有个照蚊虫的习俗 。在惊蛰这天的晚上,当地人要点燃春节祭祀的时候留下的红蜡烛,然后拿着在屋里、院子里到处照,还要念念有词:“惊蛰照蚊虫,一照影无踪”云云,据说这样可以驱走蚊虫 。然后呢,当地人还会把送灶王爷时留下的糯米加糖炒成饭吃掉 , 叫做“炒虫儿”,就好像把虫子吃掉了一样 。
在江西、广西的一些地方,当地人有用撒石灰的方式驱虫的习俗,墙根屋角都要撒遍 , 据说这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遗泽 。有的地方还要把住宅周围全都撒上石灰,还要撒出一把弓的形状,这可能是远古某种巫术的遗存吧 。而在湖南的醴陵地区,当地人有惊蛰时节在屋里放鞭炮的习俗,叫做“爆惊蛰”,有吓跑虫子的意思 。

惊蛰 , 撒石灰
而在湖北天门、孝感等一些地方,不只是虫子,连田里的青蛙也要打,当地人叫做“打虾蟆”或“赶虾蟆” 。民国时候的《天门县志》记载:“惊蛰节晚,儿童辈敲锣鼓、木梆歌唱 , 谓之赶虾蟆”,小孩子们敲锣打鼓,田里的青蛙可就遭了殃 。

有些朋友可能就觉得奇怪了,青蛙是益虫?。裁匆蚯嗤苣兀空飧鲈蚰赜姓饷戳礁鏊捣?。一种说法是光绪八年的《孝感县志》里记载:“近水家以荆条击池陂水际 , 曰‘惊蛰打虾?。?一打就哑’,盖恶其聒噪也”,这是说因为蛙鸣太吵而打青蛙,这也太霸道了 。另一种说法比较靠谱 , 光绪年间湖南《耒阳县志》载:“惊蛰喜寒,不闻蛙鸣则秧种不坏 。”也就是说对农业生产来讲,惊蛰时节气候稍微寒冷一些,是有好处的 。而青蛙的习性 , 只有在天气比较暖的时候才开始鸣叫 。所以如果惊蛰时节青蛙开始鸣叫 , 那往往预示着一个不好的收成了 。
三、惊蛰话雷神
【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周礼》云:“惊蛰,……蛰虫始闻雷声而动”,可见惊蛰这一节气,与打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古人也自然地在隆隆雷声的“熏陶”下,构建出了雷神的形象,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神话,也是远古时期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普遍现象了 。惊蛰始于雷 , 所以在古代的民间,在惊蛰前后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比如贴上雷神的画像 , 摆上供品,以及去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等 。

雷公庙
说到这个雷神,或者叫“雷公”吧,这个神灵的形象从古到今还是经历了挺大的变化的 。最早的雷神的形象 , 是“龙身人头”的 , 有种说法认为,中国先民构建的这个龙的形象,和雷的声音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最早的雷神有个龙的身子也并不奇怪了 。
大约到了汉代以后,雷神才逐渐的人格化了 。东汉王充的《论衡》里面记载,当时的人们在给雷神画像的时候 , 一般都是画成一个大汉的形象 , 一手拿着连鼓,一手拿着上方下尖的锥子 。当时的人认为,轰隆隆那个雷声,就是雷公用连鼓发出的;而比较尖利的雷声,则是雷公挥锥的声音 。壮士奋挥锥,这雷公可谓是“爆裂鼓手”了 。这个雷公的形象流传时间很长 , 唐代敦煌石窟里的雷公形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再到了后来,大概明清时期,雷公的形象又有了变化,变成长着鸟嘴肉翅,手持斧凿的形象 。

初唐雷公图(莫高窟329窟)
咱们中国的古人在构建神灵形象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世俗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加入到里面 。比如大家都认为夫妻和睦是好的,于是古人们就给很多神安排了“对象”:看着西王母很孤单,就造了个东王公给她;看着雷公没人陪 , 于是设计了电母 。电母的形象在典籍中出现,比雷公要晚得多 。《宋史》中说当时的仪仗队里有“雷公电母旗”,到了《元史》里才说得比较清楚:电母旗上的电母,是一个绣衣、朱裙、白裤 , 两手运光的巾帼英雄形象 。

雷公和电母
文史君说
春雷隆?。?惊醒的可不只是地里的虫子 。依农时而论,惊蛰也标志着春播的开始,耕作的农民也要忙起来了 。而对我们每一个工作、学习的普通人来说,寒冷而蛰伏的冬季已经过去,伴随着阵阵春雷,大家也该打起精神好好生活了吧?
参考文献:
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
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 , 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
殷登国:《二月惊蛰谈雷神——雷公信仰与雷击的怪诞传说》,《紫禁城》2010年第3期 。
贾鸿源:《清末民初湖北惊蛰打虾蟆习俗》,《寻根》2015年第5期 。
惊蛰是一部电视剧啊,!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3月5日或者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钻到泥土里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醒出来活动 。
2018年惊蛰时间是在 03月05日 星期一 农历正月十八

大地回暖,春光乍现 。这时你才感到真正的春天来了 。
记得中学的时候骑车上学,3月初骑车在路上,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我总会刻意地低头去寻找 , 希望能发现第一棵嫩芽 。如果发现了,就会下车细仔的欣赏,闻一闻春的气息 。
一天,两天,三天,以后每天都会发现绿越来越多 。忽然有一天发现,地是绿的、树是绿的、山是绿的,你已被绿色包围,春天真的来了,一切都象当时年龄的你一样充满着活力与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