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芍陂的由来
芍陂的别名是安丰塘,而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在孙叔敖当上了楚国的令尹之后 , 继续推进楚国的水利建设,发动人民“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 。在楚庄王十七年左右,其又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芍陂因水流经过芍陂而得名,芍陂工程在安丰城附近 , 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其东、南、西三面地势比较高,北面地势低洼 , 向淮河倾斜 。

芍陂,由春秋是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在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在蓄水大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是4.2万公顷,虽然芍陂距今已有2500多年,但是它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
安丰塘面积有多大
大约40平方公里 。安丰塘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南60华里处的安丰塘水库 。
2600多年前 , 孙叔敖选择该地比较低洼的地方,筑堤拦蓄源自江淮分水岭北侧的山源河水 , 纳六安县境内的龙穴山以西、小华山以东约39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塘,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众兴集南,经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汇山源河水入塘河 。兴建起“陂周百十许里”的芍陂(安丰塘) , 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清嘉庆年间的《芍陂纪事》 , 系统地记述了芍陂工程及其文化历史 。
安丰塘和巢湖哪个大
巢湖大 。安丰塘有40余平方公里,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南60华里处的安丰塘水库,古名芍陂(音quèbēi),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为楚相孙叔敖所建 ,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 。安丰塘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 。安丰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 地域文化氛围浓厚 。这里的人民富于艺术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 , 其中安丰塘的传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巢湖 , 曾称南巢、居巢湖,俗称焦湖 。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位于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二市三县环抱,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1公里, 湖岸线周长176公里,平均水深2.89米,面积780平方公里 , 容积20.7亿立方米 。
安丰塘水有多深
最高31米深 。安丰塘水库面积25平方公里,蓄水9000多万立方米,洪水期34平方公里,蓄水1亿多立方米 。于2500多年前孙叔敖所建,古称芍陂 。1988年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
安丰塘水库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
介绍安徽安丰塘景观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塘,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芍陂始建于春秋时期,原周长有60公里,相传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水库 。芍陂施工技术讲究,选址合理,蓄灌关系考虑周全,被誉为“神州第一大塘” 。为纪念孙叔敖,北堤外建有孙公祠,现存殿宇、碑库各3间,石刻19块,碑文记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区分布、用水规划及历代整修情况 。如今的安丰塘水域面积达5万亩,灌溉着江淮大地63万亩良田,堤坝内坡由石块铺砌,塘内烟波浩渺,堤岸绿柳成荫,不少国内外水利专家和国际友人来这里参观考察过 。安丰塘作为这片楚都故地的“心脏”,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遥想当年,一代名相孙叔敖动议开挖这方陂堰时,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上引大别山区充沛水源,下控一望无际的淠东平原,上循天地大道之运行法则,下应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故“纳川吐流,灌田万顷,无复旱灾” 。结阜成岗、聚水成渊的古寿春,从此“人赖其利”而“境内丰给”,缔造出绵绵2000年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 。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的原因,正是这片沃土仰安丰塘福祉而兴旺发达之故 。安丰塘施惠于万民 。水利兴,农业兴,百业旺,古寿春很快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六大商业都会之一 。今天,寿县之所以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境内座落有“前人良法美意,后人发扬光大”的安丰塘,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安丰塘所构架的农业文明却长盛不衰,寿春城的战略地位也一如既往,历代王朝均在此设州置府,名噪江淮 。*) =*”>【安丰塘芍陂的由来】
以上就是关于安丰塘芍陂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安丰塘芍陂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