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指多少岁
弱冠指的是二十岁 。古代的汉族男子二十岁称之为弱冠,这时还要行冠礼,也就是戴上帽子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来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还不够强壮,还是个少年,所以称之为弱;冠指的是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将弱冠一词专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不可用于女子 。在古代,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都是要留长发的,等他们到了一定的年纪 , 就会给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
【弱冠指多少岁,弱冠是指多少岁的人】

男子行冠礼,也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所谓的“结发” , 然后再戴上帽子即可 。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就是冠礼,嘉礼的一种 , 源自于周朝时期 。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青年和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就会进行一种仪式 , 称之为“入社礼”、“成丁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成丁礼”演变成了冠礼 。
弱冠是指多少岁的人
《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 。简言之,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 。唐代《孔颖达·正义》里又有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 , 故曰弱也 。”大意是说,在古代的时候,那些年满二十岁的男子要参加加冠礼 , 预示自己已经成年 。但是,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身体尚未发育强壮,所以称之为“弱冠” , 表年少之意 。所以,后人就用“弱冠”来指代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弱冠之年”也成了男子二十岁的代称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岁的年纪 , 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后,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加冠礼 。一般来说 , 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特邀德高望重的贵宾为行冠礼的男子加冠 。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各自代表该男子往后开始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三次加冠结束后,特邀的贵宾还要向行冠礼的男子宣读祝词,赐予他一个“美”字,寓意他在未来能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 。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要将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带上帽子,这样方能称之为“冠礼” 。
弱冠指的是多少岁
“弱冠之年”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 。“弱冠之年”的意思: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 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

“弱冠之年”的来源:弱冠之年是古代的人们在20岁的时候一种称呼,或者说是一种仪式,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意思就是表示男子已经成年了 , 因为那个年龄段人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强壮,因此用弱来进行形容 。
古代的男子在到了二十岁的年纪,也就是弱冠之年之后 , 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加冠礼 。一般来说,加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特邀德高望重的贵宾为行冠礼的男子加冠 。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 , 各自代表该男子往后开始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

三次加冠结束后,特邀的贵宾还要向行冠礼的男子宣读祝词,赐予他一个“美”字 , 寓意他在未来能成为受人尊敬的男子 。此外,古代的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要将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这样方能称之为“冠礼” 。
弱冠是指几岁
男子20岁为弱冠之年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 , 卓荦观群书 。”
而立:指30岁 。
不惑:指40岁 。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
艾:指50岁 。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
古?。褐?0岁 。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
耄耋:指八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期颐:指百岁 。

拓展资料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 , 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以上就是关于弱冠指多少岁,弱冠是指多少岁的人的全部内容 , 以及弱冠指多少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