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则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原则是什么

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则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原则是什么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原则是什么
虽然谁也不希望发生交通事故,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车辆的增加、道路的拥挤、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增多了 。到底是谁的错 , 是谁造成的 , 是每一起交通事故的重点 。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原则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为您介绍一下 。
一、行为责任原则
如果当事人对某一起交通事故负有责任,则必定因其由行为引起,没有实施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 。
交通事故认定是确定当事人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程度的技术认定,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实事求是地表述当事人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不须考虑法律责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公 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过错认定原则 。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指有因果关系的行为在事故中的所起的作用;过错的严重程度 。其中“过错的严重程度”是以“当事人的行为”为前提的 。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先看“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 , 然后 , 确定该行为过错的严重程度” 。
二、因果关系原则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必须认定哪些行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 。关于那些行为在事故中起作用,与事故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行为才起作用 。
1、 因果关系原则
当事人存在有违法行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 , 违法的严重程度与在事故中的作用并不成“正比”,有些行为并不违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违法行为很严重,但在事故中并未起作用 。行为与该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加重事故后果 。同样,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某些违法行为也不一定是导致事故的原因 。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其行为必须与事故有因果关系 。交通事故认定是技术认定,在确定行为与事故因果关系时,只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事实上属于事故的原因即可 。事实上原因的检验方法,可以借鉴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 采取必要条件规则 。按照必要条件规则,凡构成后果发生之必要条件的情况,均为事实上的原因 。

2、直接原因原则
行为人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损害后果发生的因素,它就构成事实上原因 , 即直接原因 。交通事故认定作为技术认定,应载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只是证据之一 , 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定直接行为人的责任,而不须考虑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人的事故责任 。
三、路权原则
路权原则即各行其道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 。各行其道原则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的基本原则 。现代化交通设施给所有的交通参与者规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线,行人、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都有各自规定的通行路线 。然而 , 在当前的交通环境中 , 极少有绝对的“专用道路” , “借道通行”必然存在 。在强调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的同时 , 也要规范交通参与者使用非其法定优先使用道路的行为 , 即“借道通行”的行为 。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参与者在使用非其法定优先使用的道路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在交通事故认定中如何体现各行其道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借道避让原则
各行其道要求交通参与者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行其道 。为了合理利用交通资源 ,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 , 交通参与者可以借用非其专用的道路通行 。当然 , 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除外 , 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 。交通参与者实施借道通行时,有可能与被借道路本车道的参与者产生冲突点,为保证安全,必须明确谁有义务主动防止冲突的发生 。借道避让原则在调整交通行为和交通事故认定中仍应起到规范性作用 。
2、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特殊原则 。
四、安全原则
【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则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原则是什么】1、合理避让原则 。交通事故的形态千变万化,事故原因多种多样,交通参与者在享受通行权利的同时,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权,必须做到合理避让,主动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 。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应怎样分析双方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责任的划分,先确定一方已违反了通行规定,后分析另一方如何处置,再以事故发生时双方是否尽到了安全义务来衡量双方行为的作用并划分责任 。
第一、一方存在过错,其行为影响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这是运用合理避让原则的基本条件,如果一方没有过错或即使有过错但行为没有影响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则不适用此原则 。
第二、被妨碍安全一方应该发现危险的存在却未发现 。未尽到符合其交通参与者身份的一般注意义务为标准,在尽到了一般注意义务,能够发现危险存在的 , 视为应当发现,反之视为不应当发现 。
第三、被妨碍一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义务能够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但没有采取或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 。如果被妨碍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义务要求,能够采取正确措施而没有采取的,则适用本原则,反之不适用 。

第四、被妨碍方虽有条件采取措施避让妨碍方,但其所采取的措施不妨碍第三方的 交通安全,如果会对正常参与交通的第三方产生危险的,不适用本原则 。一般来说,以各行其道原则划分事故责任相对比较简单 , 因为此类事故的路面痕迹及车辆停放位置通常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当事人的行为 。而根据合理避让原则 , 直接证据取证比较困难 。虽然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权案件 , 但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存在着不同 , 交通事故多在动态运行中发生 , 交通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较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强,为使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建立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用合理避让原则划分交通事故责任有其合理性 。
2、合理操作原则 。合理操作原则为: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应主动杜绝一些法律法规未禁止,但有可能存在危险隐患的行为 。如果实施了上述行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应负事故责任 。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首先,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一些习惯存在着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而法律不可能列举在参与交通时可能出现的所有行为 。其次,再完善的法律也难以对全部交通行为做出无遗漏的规定 。在法律实施后,社会上会出现新的事物参与到道路交通运行中,这些新事物也许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 。适用合理操作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 , 应着重考虑“虽未违法,但存在交通过错”的行为 。
五、结果责任原则
行为人的行为虽未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加重了事故后果,应负事故责任,即结果责任原则 。确定该原则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技术认定的客观性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为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两种,这两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交通事故的结果 。严格来说 , 这两类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区别 。发生原因是主动打破交通平衡环境的因素,有一定的主动性 。结果原因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造成结果的因素,有一定的受动性 。这两类原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时一种原因既含有发生因素也含有结果因素 。比如,货车超载运输硫酸,车辆在转弯时,驾驶员因车辆超载而不能有效控制,致使车辆占用对向车道 , 与对向车辆碰撞,此时超载表现为发生原因 。由于车辆超载,捆绑不牢固,硫酸罐落下地面后摔裂,硫酸泄露腐蚀车辆和路面,超载在此表现为结果原因 。一般认为,发生原因的作用大于结果原因,但]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在一起事故中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 , 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取证的情况下综合考虑 。交通事故认定是全面、客观反映交通事故成因的技术认定,应该客观、科学、公正地表述事故成因 。作为证据,当事人的过错客观地造成了事故后果或是造成后果的原因之一 , 有过错的当事人就应该负事故责任 。
第二、增强交通参与者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 。交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交通参与者是其中的子系统,为了维护大系统的正常运转,子系统必须要正常运转,这要求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任何一个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 , 都存在影响交通环境正常运转和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 。为了保障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参与交通时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原则的相关内容 。若您有其他疑问,可以登录官网免费咨询律师,我们将为您解答困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