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心里揪心地疼 。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如此叛逆过,但只是因为,我不想让妈妈再一次如此伤心难过 。可我的心里,扎了一根“不被理解”的刺 。
文章图片
2、用理解读懂这份母爱 。
长大后,我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多元化的人,随着媒体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沟通类的书籍与节目诞生,让我更加了解到越亲密的关系越需要沟通和表达,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有爱远远不够 。
我们80,90后的这一代人,妈妈大都是50、60后,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家长根本无暇顾及某一个孩子,但是孩子却渴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全部的爱 。
并且,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平均学历只有初中水平,有的甚至没上过初中 。每天能够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只要有最基本的物质在身边,那就是最大的满足 。
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的学历都是大学本科,家庭条件和教育比妈妈那辈人强了很多倍,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希望能和妈妈有精神上的“认同感” 。
文章图片
而“认同感”也并不是妈妈和孩子双方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彼此不断地沟通、磨合,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才能慢慢地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而彼此如果处于不沟通的状态里,即使是每天都见面的亲人,内心只会越来越疏远,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
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妈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命,所以,妈妈小时候得不到的关注,希望我们可以得到 。
但由于知识的贫瘠和匮乏,那个年代也没有沟通类的书籍,她们做事之前不懂得先用语言沟通表达,内心只顾着不想让我们受着她们小时候所受的苦,把她们小时候所缺失的吃、穿,以及她们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全都给我们,关注我们的所有,安排我们的生活,觉得这样是对我们好 。
她们内心没有想到,这样反而会让我们被压得透不过气来 。
但我们如果换位思考,就会发现,妈妈的爱,真的倾尽了所有 。
文章图片
我印象很深的是,小时候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们家虽然条件很一般,但是妈妈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 。”
小时候不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觉得这句话听起来很土,直到长大以后工作挣钱了才觉得,这是妈妈简单质朴的爱,这也是妈妈深沉的爱,她知道自己缺乏知识的翅膀,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我插上羽翼,让我飞向天空追寻梦想 。
我才发现,我一直被妈妈的爱供养着,只是她没有那双翅膀,她不懂得如何表达 。
文章图片
3、用知识与沟通为爱插上翅膀 。
当我理解了这份爱以后,我和妈妈增加了彼此的沟通,打开我们的心房,才发现,
原来妈妈一直想走近我的内心,只是不知该用什么方式表达,看我不高兴,以为是自己的爱给予的不够多,所以加倍地给予,掏出自己全部的心 。
当我用妈妈懂的语言和方式跟她多次沟通后,我们理解了双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的心真正地贴近了,小时候扎在心里的那根刺也被拔除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张萌:走出人生至暗时刻,我有三大方法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经常在办公室讽刺我们的女同事,净身出户了,如今送外卖为生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深爱不纠缠,是我赠给你的最后的温柔与疼爱
- 看着我 半夜我一睁眼,她在直勾勾的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