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前 所见即所得,我们的大脑只喜欢摆在眼前的东西 | 大脑的欺骗游戏( 三 )


(详见:Shih, Margaret, Pittinsky, Todd L., and Ambady, Nalini,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dentity Salience and Shifts I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10 (1999): 80–83.)
这个实验或许在告诉我们,
“可用性偏见”能带来强大的心理暗示,从而真实影响我们的行为 。
在眼前 所见即所得,我们的大脑只喜欢摆在眼前的东西 | 大脑的欺骗游戏
文章图片
6 WYSIATI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给大脑的这种短路现象,起了另一个名字叫,
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所见即所得)
这很好理解,我们的大脑就喜欢认可“摆在眼前”的信息,因为它们便捷、方便获取,这是一个“抄捷径”的好办法 。
【在眼前 所见即所得,我们的大脑只喜欢摆在眼前的东西 | 大脑的欺骗游戏】比如,
一个广告里,该如何说服消费者,这个产品很健康?
是应该说,
我们的食品成分里,含10%的脂肪 。
还是说,
我们的食品成分里,90%不含脂肪 。
显然后一种的说服力要远远高于第一种;
因为,后一种带给人的印象里是“没有脂肪”,这是“所见即所得”,它会让消费者大脑短路,从而更为信服 。
如果你手里有一份项目计划,打算去说服你的老板,下面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是应该说,
老板,我仔细评估过,这个项目的只有10%的可能会失败 。
还是应该说,
老板,我仔细评估过,这个项目的成功率高达90% 。
读到这里,我相信你知道该怎么说了 。

在眼前 所见即所得,我们的大脑只喜欢摆在眼前的东西 | 大脑的欺骗游戏
文章图片
7 小结
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的强大,又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
让你的思考短路,这就是大脑的欺骗游戏 。
这里是“谈判思维”!
“大脑的欺骗游戏 第八篇” 待续
--- 桔梗 (839239@qq.com)

在眼前 所见即所得,我们的大脑只喜欢摆在眼前的东西 | 大脑的欺骗游戏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