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作家张爱玲曾海外求职惨遭解雇:3点经验警醒职场人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 , 每天2篇职场文章陪你成长哦 。
文章图片
作者|雨清泽编辑|小刘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 早已火遍中国 , 让人唏嘘不已 , 而才女在生活方面的很多事情 , 则可以从她的散文集《流言》里看到 。
她是在香港读的大学 , 还没有毕业 , 由于战乱 , 就停课回国了 , 后来也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 那么她之后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 一直自己撰稿吗?
1955年秋 , 张爱玲把自己抛上一个未知的海岸 , 她去美国寻找机会 。 最开始 , 她用英文写了两篇作品《雷峰塔》《易经》企图叩开美国文学的大门 , 后来叩关失败了 。 很长一段时间 , 她的生存都成问题 , 为了能有生活费 , 她委托身边的好友帮她介绍工作 。
这就有了她短暂的职场生涯 , 但是并不是那么如意 , 干了一段时间她被“解雇”了 , 而且这是她在美国奋斗16年 , 遭受的最大打击 。
文章图片
01.
职场需要人情练达
1966年 , 在加州大学主持中国研究中心的陈世骧教授请庄信正去工作 。 庄信正做了两年之后 , 应聘去洛杉矶教书 , 于是他和夏志清就推荐了张爱玲接替 。
这份工作有多好呢 , 加州大学闻名遐迩 , 它的中国研究中心更是声誉卓绝 。 工作环境这么好 , 同事也都是高素质人才 , 在很多人看来这份工作是一个“宝座” 。
在庄信正的帮助下 , 她的入职履职等手续顺利办妥 。
陈世骧教授和夫人都很喜欢热闹 , 他们还在自己家中宴请了张爱玲 , 还叫了几名学生陪同 。 在这之前 , 张爱玲也把自己写作的小说包括签名本《北地胭脂》寄给了陈世骧 , 算是求职的“敲门砖” 。
但是后来 , 张爱玲很少去拜望陈教授和夫人 , 也没有陪他们到中国城去小聚进餐 。
按照往常的道理 , 都是华人 , 教授肯定希望她有发展 , 也会关照她的 , 而她也该多次登门拜访 , 去拉近关系 。
可在陈教授看来 , 她自从到研究中心工作两年从来没在行动上对他表示过一点儿感激和敬意 。 甚至还有过言语顶撞 , 实在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
文章图片
02.
职场需要多沟通
在中心工作期间 , 张爱玲有一个助手陈少聪 。 她们在一间办公室办公 , 只是中间隔了一层薄板 。 外间是助手的 , 张爱玲在里间 。
张爱玲通常是下午到办公室 , 等大家都下班了 , 她仍留在那里 。 大家只是偶然在幽暗的走廊的一角 , 瞥见她一闪而过的身影 。
她习惯独处 , 不爱见人 , 每天把自己禁锢在“孤独王国”里 。
她每天不可避免地要与陈少聪打一个照面 , 她们互相微笑一下 , 或者点头致意 , 这种最低限度的交往 , 是她们每天必须履行的程序 。 后来她们连此也嫌麻烦 。
每天下午张爱玲要来的时候 , 陈少聪干脆及时地躲开 。
陈少聪每过几个星期 , 会把她做的资料卡用橡皮筋扎好放到张爱玲的桌子上 , 加上小字条 , 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她省掉应酬助手的力气 。
在她们共事的一年多时间里 , 张先生从来没有对她有过任何吩咐和要求 。
甚至在张爱玲生病的时候 , 陈少聪去看她 , 知道她不会开门 , 就把药放在门口 。 几日后 , 陈少聪上班 , 发现书桌上有一个字条 , 还有张爱玲送的礼物 , 字条上写着“谢谢” 。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 , 不见面不沟通 , 只能让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淡 。 这样也不利于工作的推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修养,叫不说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爆红之后 金性勇:只想和儿子在同一个托养中心不分开
- 今天才知道,对人体最有害的情绪,竟然不是愤怒与悲伤?
- |《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让无力者找到向上的光
- 金晓宇|“躁郁症儿子”成为翻译家,“天才病人”的标签过于浪漫化
- |“天才儿子”刷屏,“我的父亲母亲”是厚重前传|时评
- 金晓宇|夜读|让我们流下眼泪的,不只是天才翻译家
- 日本 前半生“子宫作家”,后半生“花尼姑”:这个日本女人因何被捧?
- 俄国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爱情的教育》一书中 50岁女友痴迷直播,被男友赶出家门
- 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出走美国,留下了发人深省的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