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 青春期的迷茫、叛逆,焦虑、抑郁,原来与“自我同一性”有关( 二 )


于是,这两个让老师家长发愁的“学渣”,在充分的自我投入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所以,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可以远离迷茫,对未来更具象的认知,进而在当下阶段更好的投入所做的事情 。
譬如学习!

同一性 青春期的迷茫、叛逆,焦虑、抑郁,原来与“自我同一性”有关
文章图片
四种自我同一性状态
四种不同行为表现
因为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不同表现,面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同一问题,处于不同状态的孩子便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
这就不得不提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玛西亚,玛西亚从心理动力和心理社会两个方面考虑,认为青少年会产生四种不同的状态:
1、对未来十分笃定的状态:完成型同一性
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达到这一状态的孩子,会有坚定、积极的价值观,他们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还会朝着目标积极努力,性格上也会呈现出果断、勇敢的特征 。
很多名人均有这样的特性,比如袁隆平,在当初选择大学的时候,便对自己的喜好和未来规划有着清晰的认知 。
当时他的父亲希望他可以报考南京中山大学,并选择与政治有关的专业 。但是袁隆平坚持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了西南农业大学 。

同一性 青春期的迷茫、叛逆,焦虑、抑郁,原来与“自我同一性”有关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同一性
这一状态的青少年,往往会把父母或者权威人士的要求和期望作为自己的目标 。
就算是面对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抉择,也很难充分考虑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让父母满意更为重要 。
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目标,基本都是以他人意愿为主的,可以说,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是没有自己独立价值判断的 。
成年人中所说的“妈宝”,便处于这一状态 。

同一性 青春期的迷茫、叛逆,焦虑、抑郁,原来与“自我同一性”有关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3、不停寻找探索方向的状态:延缓型同一性
这一状态的青少年,虽然还不知道“我是谁”“我的未来在哪里”,但却一直在积极探索,他们会尝试各种活动,也会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类信息,期望从中发现可以引导自己的价值观 。
但因为很难对自己设定的目标作出投入,导致自己所制定的目标看上去与现实不符合,然后无法很好去实现 。
在日本版纪录片《人生七年》中,直树在很长时间便处于这一状态,他的理想一直在变化,先是想成为著名的钓鱼选手,后来又想成为能帮助到别人又能赚钱的检察官 。
但他一直都无法通过法律考试,最终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去连锁咖啡店打工 。

同一性 青春期的迷茫、叛逆,焦虑、抑郁,原来与“自我同一性”有关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他们并不想去寻找答案 。
不思进取,放任迷茫,叛逆不听话,便是这一状态青少年的表现形式 。
所以,这一状态是最不成熟的同一性混乱状态,也是我们极力要让孩子避开的状态 。
我们还要明白的是,父母的做法,对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着极大的影响 。

同一性 青春期的迷茫、叛逆,焦虑、抑郁,原来与“自我同一性”有关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