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父母的做法
决定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教育者必先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不同养育观念,会为孩子建立起了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
完成型
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这样的孩子更早拥有自己的意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更早进入类似成人的生存状态 。
真正更早“找到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孩子,往往拥有懂得尊重、愿意放手的父母 。
这样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较为宽松的独立空间,让孩子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探索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他们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然后和孩子平等的对话 。
在父母的鼓励和引导下,其孩子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投入,从而更早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
2、与孩子关系过于亲密的家长,更容易培养出“早定型同一性”状态的孩子
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曾写了一段经典的文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
好的亲子关系便是如此,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父母便不断抽身远离,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
因为不舍放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
当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时,孩子在做事之前,便会把父母的意愿放在自己意愿之前 。
比如在丧偶式育儿中,孩子往往会和妈妈有很深的情感,妈妈也会把自己对于丈夫的情感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
这便会导致孩子过分看重妈妈的意愿和感受,从而让自己的感受和意愿退居二线,停止自我探索 。
如果此时妈妈有操纵意识,那孩子更会完全依附于妈妈的决定,哪怕到成年也不敢说“不” 。
所以,心理学家们一直都建议爸爸要多参与育儿互动过程当中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3、对孩子缺乏引导的家长,更容易培养出“延缓型同一性”状态的孩子
这类父母会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去探索自我,但也是因为他们给的自由太多了,孩子往往会把更多精力用在探索这件事上 。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三分钟热度”,或者在对未来的规划中很不“专一”,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 。
而其父母并不会去给孩子进行一定的引导,这其实会让孩子的人生走很多弯路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 。
弥
处于弥乱型同一性状态的孩子,往往拥有冷漠的父母,他们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不甚关心,也可能总是拒绝孩子的请求,这些均让孩子感受不到被爱,对父母也不能产生认同感 。
《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中说:
“我们之所以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自我统一程度,通常是由于对自我的不接受 。而对自我的不接受,通常又是源于对父母的不接受 。”
当孩子对父母不认同的时候,便很难听从他们的建议,更不会去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所以这类孩子看上去很叛逆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很多小时候忙于自己事业的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难和孩子有很好的沟通,就在于孩子的同一性状态的建立不够成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