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 二 )
这笔钱赚得非常轻松 , 看到卡里余额猛然从4位数变成6位数的时候 , 一休就一个感受 , “钱真好赚!”
后来又有几个徒友回家托一休让帮忙买中药材 , 前前后后三四个月的时间 , 一休靠着倒腾中药材就赚到了20万 。
此时他恰好毕业 , 瞅着这些零碎的订单 , 他放弃了一家北京公司的offer , 选择“窝”在云南开了一家淘宝 , 专门倒卖螺蛳湾批发市场的中药材 , 蓄力成为下一个马云 。
在淘宝店开起来后 , 一休这么形容两个选择的差别:“死工资一年赚得还没我一次赚得多 。 ”
这是2014年的时候一休不敢想的 。
2014年的时候 , 一休还是一名大三学生 , 在中部一所不知名大学读电子商务专业 , 梦想是能一进一家外贸公司 , “薪水5000元就成” 。
那正是电商蓬勃发展的时期 , 课上老师最爱用同样不是名校出生的马云举例 , “电商这个行业是新兴的行业 , 入行门槛低 , 好好干就有可能往上爬 , 前途无量 。 说不定你们之中会出新一代电商之王 。 ”
尽管一休财富顶峰时 , 也没有超过马云的零头 , 但也比同班同学的年薪多 。 随即取代了马云 , 成为了老师口中“靠创业逆袭”的案例 。
当他毕业三个月、到云南的六个月后 , 账户上已经躺了大约30万人民币的收入 , 每个月还有两三万的纯收入 。
随后 , 纷涌而至的学弟学妹添加了一休 , 请教创业、称他为“天才” 。 这些夸赞让一休过片刻的恍惚 , “创业成功真容易 , 当老板真爽 , 活少钱多还不用看脸色 , 就像被天选中的一样 。 “
当然一休不知道 , 同一时期远在帝都的创业潮更盛 , “天之骄子”更多 。
有个叫杨童的学生 , 仅仅暑假实习了一个月 , 就拿到2000万的投资 。
“去实习 , 拿到2000万投资”
昔日的“天之子”杨童早已成为山东国企里面基层“小杨” , 工作日上班8个小时 , 有4个小时都在盖章 。
单位上的大姨大妈知道他是北京985高校毕业的 , 加上长得俊俏 , 都喜欢说 , “老杨家这孩子可以 , 从来都听话 。 ”
就连办公室公认的难搞的主任的刁难 , 杨童也能承受 。
【被遗忘的“中国合伙人们”】只是有时候深夜在烧烤摊上喝多了 , 杨童会拍案而起 , “办公室那个主任算个屁 , 手下管的人还没我当初管的人多 。 我创业的时候管10多个人 , 全公司老子说了算!”
杨童的创业生涯极短 , 从2015开始 , 次年9月宣告结束 。
所以 , 有时候 , 回忆起创业时光 , 他会觉得这一场梦 。
相比于前辈们兢兢业业在行业里苦干了多年 , 积累了一些经验、人脉 , 思索再三做好权衡后再开始创业 , 杨童的创业之路简单但却魔幻的多 , “大三那年 , 去实习了一个暑假 , 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子 , 然后就拿到了2000万的投资 。 ”
这一句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创业背后 , 现实更戏剧性 。
彼时杨童是某985高校的学生 , 学艺术 。
在大三的暑假 , 在美国读书的发小回国与杨童小聚 , 此时房价也一路看涨 , 诞生了无数“炒房致富”的神话 。
杨童和发小自然聊到了地产 。 两个从未实际接触过地产的学生 , 在搜肠刮肚“借鉴”所有从书本上看来的地产信息开始讨论、批判地产 , 最后得出共识:地产这个行业不行了 , “得靠互联网创新” 。
当时互联网和地产是最热门的两个行业 , 每天都有“90后”、“高薪”、“融资”这种字眼刺激着大中国的眼球 。
为了证明自己“地产拥抱互联网是趋势”的判断是对的 , 杨童决定去地产公司实习 , “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