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成一派的江苏饮食文化

江苏做为我国的鱼米之乡,为江苏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很多有利的资源 。都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也一直是中国有名传统文化,江苏的地理位置和当地人民的才智使得江苏菜得到了认可 。而江苏的菜系也成为了汉族八大菜系之一,下面的江苏文化和小编一起来了解江苏的饮食文化吧 。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 。境内除少量丘陵山地外,多数是平原沃野,灌溉便利,农业多精耕细作,粮食产量较高 。南部中部皆以生产水稻为主,南部多养蚕桑,北部接近山东,亦多产小麦和杂粮 。习惯上将江苏南部,即以苏州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南部和大湖地区称之为苏南 。长江以北称之为苏北,靠近山东部分(即徐州、连云港地区)又称徐海地区 。
【浅析独成一派的江苏饮食文化】徐海地区饮食习俗受山东影响比较大 。苏北地区的饮食习俗可以扬州为代表 。扬州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这里已是长江下游的中心城市之一 。隋唐时代,扬州又是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扬州紧靠运河,为旧时的水陆要冲 。这里聚居着许多富商大贾 。扬州又是着名的文化城,有“海内文士,半在维扬(扬州)”之说 。
无论是富商还是文士,都特别讲究饮食 。扬州菜制作精细,炖、焖、煮、烧突出,讲究原汤原味,口味清淡,甜咸适中,苏北地区在饮食上很有特点,后文将有详述 。由于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交往频繁,饮食上也互相影响,因而在饮食习俗上,也存在着不少共同点 。
以苏州力中心的苏南饮食风俗圈,其影响远较行政区域的“苏南”为大 。民俗的形成与传播往往受地理、交通、通信、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因而同自然地域关系更密切些 。苏南的饮食风俗更是如此 。
苏南地区的饮食风俗,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多姿多彩又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外饮食文化史上享有盛誉 。研究这个地区的饮食风俗,不仅对我国汉民族饮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研究有着积极作用 。
苏南古为吴地,苏与吴、虞在甲骨文里是相通的 。究其源,此三字均像鱼、从鱼,而“鱼”的古读音至今仍保留在吴语之中 。苏、吴、虞三字最初也读“鱼”音 。究其原因,都与吴地先民的饮食有关 。吴地包括太湖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鱼是这地区最大宗的上产,渔猎时代,自然成为吴地先民的主要食物,进而成为吴地族群最突出的崇拜物,成为族称、人名,乃至地名、国名 。苏州便是最早以“鱼”(吴)来代表自己的族名(古吴族)、国名(吴国)、市名(苏州市)及人称(吴地第一人称代词仍用“吴”音) 。
由此可知,鱼在吴先民饮食中的地位 。而且,先民中的这一饮食传统,一直沿袭传承至今 。《博物志》载:“东南之人食水产……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南宋《梦粱录》一书中的记载:“越为吴分野,风俗大略相同 。”可见南宋时,江浙两地的风俗仍是一脉相承 。直至今天,太湖流域吴语地区各种风俗习惯仍基本相同 。特别是食俗,如岁时、礼仪、信仰等方面的饮食风俗,更为接近 。
苏南地区饮食习俗形成较早,特色鲜明突出 。太湖流域种植水稻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4000~4500年,吴地先民不仅会栽培粳稻和籼稻,并已能加工成糙米,这就证实大湖流域的先民当时的日常饮食已以稻米为主食 了 。其次从出土的动物残骨可证明当时渔猎生产也相当发达 。
先民们在原始森林里猎取梅花鹿、四不像、野猪、牙樟,从河湖捕捞鱼、龟、鳖、蛤蜊、螺蛳等作为日常的食物或主要菜肴 。再次,杏、梅、桃等水果和菱等,已作为人们日常饮食的补充食物 。这样的饮食习俗格局一直传承至今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