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A已经和前任老死不相往来了,可我还是嫉妒得要死( 二 )


3.不确定性增加
伴侣的前任会让我们对当前的这段关系产生很多质疑和猜测 。
当看到伴侣和前任的合影时 , 我们会忍不住质疑——“我们现在是否像他们当时那样开心呢?我们能拍出这么甜蜜的照片吗?”会猜想当前的这段关系是不是不够好、不够亲密 。
“你们一起经历了这么多 , 你真的放下ta了吗?”
不确定性可能还来自于对伴侣是否真正放下了前任的质疑 。
“如果之前的那段关系最终潦草收场 , 我们俩就能一直走下去吗?”
我们甚至可能也会对当前的关系失去信心 。
社交媒体怎样加重这种嫉妒?
如果个体不满足于他们对伴侣的了解 , 他们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地解决这种差距 。 而社交媒体正提供了一种了解伴侣的“完美”渠道 , 也提供了嫉妒滋生的绝妙平台 。
社交媒体的这四种特点“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伴侣的一切 , 进而促进了嫉妒的产生[3]:
1.易得性
只需轻点几下 , 一个人的过往和人际网络都呈现在你面前 。
2.生动性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不仅包括文字 , 还有照片、视频、音频、链接 。 也许知道现任和ta的前任交往了三年这个信息 , 并没有什么实感 , 但当看到ta曾经送给前任的礼物的照片时 , 你可能很难抑制住心中的嫉妒 。
3.历史性
即便你删了过去秀恩爱的朋友圈 , 微博和知乎的点赞记录可能仍然会把你出卖 。 互联网将你生活里每一瞬细小的足迹都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 无论多么遥远的瞬间 , 都可以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 , 扰乱当下的心绪 。
4.隐蔽性
只要足够小心 , 你可以把对方的社交媒体翻个底朝天而对方全然不知 。 甚至在伴侣没有主动告诉你的情况下 , 可以(偷偷)找到ta的微博小号 , ta前任的微博 , 和ta前任的现任的微博...互联网给了我们隐藏自己的机会 , 去尽情满足我们那危险的好奇心 。

ta|TA已经和前任老死不相往来了,可我还是嫉妒得要死
本文图片

然而 , 在社交媒体满足“窥探欲”的同时 , 我们却容易忘了它与真实世界的不同 。 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生活中最光鲜、最印象深刻、最动情的时刻po出来 , 这会使得伴侣的前任以及他们的那段关系看起来更理想化 , 从而让我们更有威胁感 。
嫉妒的后果
在因为社交媒体的内容嫉妒后 , 一部分人会选择探索更多的信息:
“我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 , 然后我就可以忘了这件事 。 ”一位被调查者这样说[2] 。
但其实 , 当我们因为不能被满足的好奇心 , 不断地寻找伴侣的前任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蛛丝马迹时 , 搜集到的信息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嫉妒 。 本来只是看到了他们共同生活的片段 , 但当知道了他们是怎么在一起的、这段恋情被多少人熟知等等信息后 , 能引发嫉妒的元素只会越来越多 。
而嫉妒对一段关系有着很多负面影响[4]:
在个体层面 , 嫉妒会导致抑郁的情绪状态 , 并且有低人一等(inferiority)的感觉;
在关系层面 , 嫉妒也会导致威胁、监视 , 甚至是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 包括指责谩骂、身体暴力、强迫发生性行为等 , 并且可能最终导致分手 。

ta|TA已经和前任老死不相往来了,可我还是嫉妒得要死
本文图片

当然 , 嫉妒的产生也不是一无是处 , 它给了我们一个坦诚沟通的契机 。
有些人会采取如主动沟通、分享手机密码等策略来应对自己和伴侣的嫉妒 ,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信任感、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