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崇尚“适度”这个逻辑 , 过犹不及即是这个道理 , 度把握好了人就会自洽和谐 , 过度就会导致其他问题 。
一个过度执着于优秀的人 , 一定有着比常人更强烈的想要变坏的欲望 。
而遗憾的是 , 他们的生活已经被无数双内化的眼睛盯得死死的 , 他们稍有懈怠 , 便会遭到自我的评判 , 他们不只是评判自己 , 还会评判他人 。
所以 , 如果一个人在言行上不会放过自己 , 他一般也不会放过别人 。
在TIKTOK上看到一个女律师 , 她在业余时间喜欢去夜店跳舞 , 穿着性感、舞姿动人 。 当她在社交网站上分享时 , 却意外遭到围攻 , 围攻她的人言辞激烈 , 指责她败坏了律师的门风 。
这就很有意思了 , 这个律师并没有穿比基尼去法庭 , 也没有在法官面前跳舞 , 她是在工作时间之外自娱自乐 , 却招来如此非议 。
攻击者义正言辞 , 仿佛自己站在了真理的肩膀上 , 而正是这种不请自来的指责 , 暴露了攻击者的内心:你 , 做了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 所以 , 你就是坏的 。
这些人可能也有着想要在酒吧跳艳舞的欲望 , 女律师的行为勾起了她们的这个部分 , 而因为害怕超我的惩罚 , 她们就不得不去指责这个律师来防御自己想要放纵的一面 。
当然 , 攻击者并不会承认这一点 , 他们严厉苛刻的内在警察已经把自己想要放纵的一面封锁在小黑屋里 。 所以 , 他们意识不到被排斥掉的想堕落、想松懈、想自私的欲望 , 而总以高尚、严谨、无私自居 , 并以此评判他人 。
生而为人 , 我们在获取自己社会认同的同时 , 也不要为此丧失了作为人的乐趣 。 毕竟 , 能达到完美的只有机器 , 不是人 。
可现实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达不到的完美投射到别人身上 , 认为总有人会做到这一点 。 例如网络流行的完美男人四要素:不抽烟 , 不喝酒 , 不花心 , 会赚钱 。
而事实上 , 即便是偶像级人物 , 也不会如圣人一般存在 , 也有自己的瑕玷 。
武志红老师说他有一次去见漫画家蔡志忠老先生 , 蔡老拿出了非常好的酒招待 , 但他自己不喝酒 , 倒是抽烟 。 蔡老对自己抽烟这件事 , 解释说:我这一生太完美了 , 得做点什么破坏一下 。
想起有一次我在课间看到几个学生在走廊抽烟 , 他们看到我如临大敌 , 浑身透着不适 , 嘴里嘟囔着“太尴尬了” 。 在他们眼里 , 我就是那个可以评判他们好或者坏的警察 , 即便在课余时间 , 即便他们已经成年 , 他们还是赋予了我这个权力 , 我并未开口他们便自惭形秽 。
于是 , 我说:“没关系 , 人有的时候是需要做一点不被大众接受的行为来放松自己的 。 ”有人马上打趣地回应说:“对 , 上节课那道题太难了 。 ”
他们是课上专心听课的学生 , 也是课下闲来抽烟的学生 , 他们不一定十全十美 , 但并不影响他们是完整的人 。
其实 , 即便是在“做坏事”这个微博互动中 , 所有的坏事只是试着让自己说不 。 用愤怒维护自己的权益 , 抛弃消耗性的关系 , 或者是做了一次久违的放纵 。
【|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释放自己的“坏”的】这就是所谓的坏事 。 我们对于“坏”的定义是不是有很多误解 。 我们维护界限是坏 , 我们放纵自己是坏 , 我们考虑自己利益是坏 , 如果这都是坏事 , 做这些“坏事”会有什么好处呢?
看网友们的留言 , 会让人隔着屏幕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爽 , 这种爽的感觉来自于生命力不加阻挡地释放而产生的愉悦 。
做这些“坏”事不会真的让我们变坏 , 反而会因为自我的和谐 , 会让我们在变好的路上步伐轻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真正有福气的人,身上都有这三个“慢”
- 有这些习惯的男人,多半没本事,尤其是到了中年
- 婚姻|结婚率创新低的背后:现代婚姻,本质上是“违背人性”的产物
- 缘尽之后,真心爱过的人,不会再联系
- 人才|领导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3点建议让你成为领导喜欢的人才
- 刘学州|刘学州:生来即轻还时净,什么是压倒你生命的最后稻草?
- 相思|写给,最深爱的人,我忍住了不联你,系却忍不住不想你
- 喝茶|40岁后,喝茶的人会有这2种特质
- 离婚 和男人说话时的这些小细节,说明他在偷偷地在乎你
- 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 婚外情之后,等待你的是无休止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