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那些说“不婚”的年轻人想要什么

摘要
中青评论
“不婚”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 , 是因为它既是个人私事 , 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
上周 , 光明日报客户端一篇题为《“女性终生不婚可能性上升”须思成因》的微评 , 以短短300余字的篇幅 , 收获了上亿阅读与超过10万次转评 。 在微博等社交平台 , 各路网友围绕这篇微评引出的话题 , 对“不婚”各抒己见 。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原文表达的观点 , 对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面临的婚姻压力 , 不同人的也有不同的看法 。 但是 , 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人 , 都真真切切地在网络舆论与现实生活中观察、感知到了一个现象 , 那就是选择“不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
婚姻|那些说“不婚”的年轻人想要什么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男大当婚 , 女大当嫁” , 这句俗语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传统婚恋观 。 事实上 , 不仅是中国 , 向前追溯几十年 , 全球各国的主流观念 , 几乎都认为结婚成家是理所应当的事 。 不过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尽管婚姻依然是年轻人的普遍追求 , 但“不婚”已不再不被接受 。 从这个角度上看 , “不婚可能性上升”不只是个人选择的变化 , 也反映出社会对婚姻属性的认知变迁 。
“不婚”的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 , 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人私事 , 更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 一些年轻人不把“不婚”当回事 , 不代表人人都不拿“不婚”当回事 。 一方面 ,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 年轻人的结婚意愿与生育率直接相关;另一方面 , 个人是否组成家庭 , 也会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固程度 。 在这两重因素的影响下 , 就算有些年轻人不想结婚 , 也会有人替他们着急 。 婚姻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 正是双方之间的根本分歧 。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制度的演进 , 个人生存能力与能得到的保障越来越多 , 对家庭纽带的依赖自然相应降低 。 远古时代 , 人们唯有结成氏族方能幸存;中古时代 , 背靠宗族、家族的人明显更有竞争力;近代以来 , 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基本社会单元;而今 , 即便没有配偶 , 独立生活的个人也能养活自己 , 并具备一定的社交资源与风险抵抗力 。
婚姻|那些说“不婚”的年轻人想要什么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 , 就个人而言 , 结婚会从“必需品”向“非必需品”过渡;就现实而言 , 少数人不想结婚 , 并不会对社会结构造成过大的负面冲击 。 真正值得重视的是 , 结婚给男女双方造成额外负担 , 变成一种“奢侈品” , 结婚与否便不再单纯与个人意愿有关 , 而变成了一个需要权衡利弊、平衡损益的问题 。
近些年来 , 结婚、生育的成本日益走高 , 已是不争的事实 。 这里所说的成本不只是钱 , 同时也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个人发展成本等隐性要素 。 面对形形色色的成本 , 承担生育使命并被社会赋予“母职”的女性 , 受到的影响更大 , 因此更容易萌生“不婚”的想法 。 而在另一方面 , 受到“天价彩礼”等因素影响 , 男性同样可能产生“不婚”的念头 。
在婚恋问题上 , 社会一方面要尊重个人选择 , 让年轻人自主安排自己的人生 , 另一方面 , 也应尽可能为他们清除婚育路上的障碍 , 避免年轻人在压力之下形成“被动选择” 。 对那些在重重压力之下 , 一边说着“不婚” , 一边又对成家有所期待的年轻人而言 , 社会还需用实际行动给他们以支持 , 让他们如愿以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