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过半:忍了,让了,退了( 二 )


更出人意料的是 , 郭子仪回京后 , 竟将责任往自己的身上揽 , 说:
“臣常年领兵在外 , 管教不严 , 手下士兵们不知毁了多少人的坟墓 。 如今自家坟墓遭到破坏 , 也怨不得别人 , 这是报应 。 ”
郭子仪这番话 , 很快传入鱼府 。
鱼朝恩深感惭愧 , 立马派人将郭家祖坟修好 , 并修书一封致歉 , 两人反倒成为好友 。
面对他人的逼迫 , 郭子仪并未放计较 , 反而以豁达的胸襟包容对方 , 以让步赢得人心 。
后来 , 郭子仪遭人弹劾 , 是鱼朝恩站了出来 , 力挺郭子仪 , 帮助他渡过难关 。
有一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 , 谁都会有马高蹬短 , 山穷水尽的时候 , 留一些余地 , 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 ”
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些找茬挑刺的人 , 一味强强相抗 , 针尖对麦芒 , 只会让冲突升级 , 不可收拾 。
倒不如 , 自己吃点亏 , 适时让三分 。
如《朱子家训》所言:
凡事当留余地 , 得意不宜再往;处事须留余地 , 责善切戒尽言 。
不把事情做绝 , 看似是给别人行方便 , 其实也是给自己绝后患 , 攒情面 。
做人留一线 , 日后好相见 。
人生在世 , 学会让他人 , 便是渡自己 。
人生过半:忍了,让了,退了
文章图片
3
退 , 是一种智慧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
某天 , 在吴楚边界 , 一楚国女子和一吴国女子因采桑叶而发生口角与争执 。
楚女抢输了 , 回家找父亲哭诉 。
楚父听后 , 便叫上亲戚 , 去那户吴国人家人讨说法 。
见面后两家彼此指责 , 互不退让 , 继而大打出手 , 闹出了人命 。
两国边邑长官听说自己国家的人死了 , 一怒之下 , 便起兵相互攻伐 。
最终引发了国战 , 结果两败俱伤 。
从始至终 , 双方都不曾后退半步 , 原本小小的争执 , 最终导致两国元气大伤 。
想起微博上有个话题:“什么技能 , 会在关键时刻救你?”
高赞的回答就两个字:“后退 。 ”
很多时候 , 退一步 , 不是无能 , 而是一种智慧 , 是在给幸福让路 。
看过陈丹青的一则轶事 。
有天早上 , 陈丹青和朋友出门 , 他们找了个小餐馆吃早饭 。
店里生意特别红火 , 等了半天 , 才有一张桌子空了出来 。
伙计忙得顾不上收拾桌子 , 他们等不及了 , 便亲自动手收拾起来 。
收拾没一会 , 来了个老头 , 朝他们嚷道:“我的饭还没吃完 , 你们就把我的饭收拾了 , 怎么办吧!”
陈丹青说:“要不我给您再买一份吧 。 ”
那人把嗓音提高说:“不行 , 我一天的好心情被你们破坏了 , 给些钱当赔偿吧 。 ”
朋友听了十分生气 , 准备上前理论 。
陈丹青拦住他 , 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给了那个老头 。
看着朋友不解的样子 , 陈丹青说:
和一个蛮横的人讲道理 , 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争吵 。
我退一步 , 可以让事情最小化 , 那为什么不呢?况且我们还要赶时间 。
听了这话 , 朋友豁然开朗 。
很多人认为 , 遇事后退是软弱的表现 , 自己不理亏 , 就一定要据理力争 。
其实不然 。
活在世上 , 我们总会遇到磕磕碰碰 , 一味纠缠 , 只能让自己陷入泥淖当中 。
一个人懂得适时退避 , 不仅体现了为人的胸襟 , 更彰显出处世的智慧 。
人生过半 , 愿你懂得后退的道理 , 修得从容的心境 , 不惧起落 , 无畏风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