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有句古话说得好:“饮食所以合欢也 。”餐桌上,酒酣兴浓之时,也是人最开放接纳之时 。所以,咱们中国人是极其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的 。
然而,雅亿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和国外教授一起吃饭的趣事 。
都说,在哈佛大学,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这样的三顿饭,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区别 。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YIN ZI

与Michael Szonyi教授一起吃饭,每一次都是新鲜的体验 。新鲜的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聊什么 。
这位老外教授,目前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着一对善于倾听的大耳朵,说着一口流利的带闽南腔的普通话,在座的学者或吹牛,或争吵,有时甚至不欢而散、拂袖而去,但人们仍然期待着下一次私人聚餐,准确地说:是期待下一次碰撞的话题 。
没想到这一次饭局的话题主题,关键词居然是:
“世界一流大学”与“吃饭” 。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如今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世界一流大学应该长什么样?于是很多人问Michael Szonyi教授 。然而,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一切要用史料说话,哪怕是谈他熟悉的哈佛大学,他也不愿意信口开河 。
此时,饭局上有人抛出了这么一句话:“我对哈佛印象最深的就是哈佛的教授太太” 。随后,他又云淡风轻地说出了最后两个字:“文化” 。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01-
哈佛大学的第一顿饭:教授太太请教授们
“哈佛的教授太太文化”,其经典代表就是太太经常请各位教授到家里吃饭 。
哈佛学者把这样的吃饭叫做“读书会”,几乎每周都会在一个教授家举行,教授太太当然就是女主人 。所有的与会者都觉得受益匪浅,因为无数的选题、灵感都来源于此 。吃饭的可能是同行,也可能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你可以想象一下:
吃饭聊天的有历史学教授、语言学教授、天文学教授、神经学教授,他们可能聊什么?
如今的高等教育,有一个研究叫“鸽笼理论”:现代高等教育随着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不同专业的学者越来越困在自己的鸽笼里 。
出路就是要为鸽子们提供“广场” 。教授太太提供的客厅饭局,就是这样的跨学科“广场” 。
然而,Michael Szonyi教授补充了几点:首先,“哈佛教授的太太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准确,哈佛教授相当一部分也是女性 。更重要的是,在他印象中“太太文化”早已不存在,如今一些教授的读书会,早就改在餐馆里了 。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哈佛大学餐厅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02-
哈佛大学的第二顿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
Michael Szonyi教授认为哈佛最值得骄傲的文化是本科生文化 。哈佛致力于让本科生成为大学的主人 。他举的一个例子,居然也是吃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