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二 )


哈佛会给每一个本科生一笔钱,专款专用,就是请教授吃饭 。有一段时间,教授们突然发现自己被密集邀请,一打听,原来学校食堂员工罢工了 。
国内好些大学的问题就是:本科生见不到教授 。越是名牌教授,越不给本科生上课 。据说,某985高校有一个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院士,一直到毕业,都没有和导师单独说过一句话 。
哈佛对本科生的好,没有吃亏 。据调查发现,对哈佛的捐赠,比例最大的就是来自本科生校友,而且这些捐赠也要求有相当比例直接花在本科生身上 。这就是良性循环!
雅亿曾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转发率极高的文章,题目就是:《厚待自己的学生,就是厚待学校的未来》 。拷问一所大学是否有良心,不是看它如何对待权贵、富豪、大师,而是看它如何对待学生,尤其是本科生 。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哈佛大学纪念堂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03-
哈佛大学的第三顿饭:图书馆馆长请教授吃饭
Michael Szonyi认为哈佛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所有人员自觉为教授服务 。
目前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关金门书籍全世界最多!原因就是他在研究金门,而每年哈佛图书馆长都会请他吃饭,问他需要买什么资料 。
有人问他:“是不是看你是费正清中心主任,图书馆长对你特别殷勤?”他连连摇头:“我还是副教授的时候,图书馆长就这样做了,这是他的日常工作 。”
“这要吃多少饭啊?”那人惊叹 。
Michael Szonyi教授误解他是在谈钱,他笑了:“吃的是快餐啊,没多少钱 。买书才花钱!”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文章图片
▲哈佛大学一角
三顿饭的故事讲完了,雅亿其实要强调的是:
大学不是请客吃饭,哈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这里 。三顿饭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支撑这三顿饭背后的大学文化 。
看一所大学的文化基因,不一定要在其核心地带寻找,其边边角角留下的痕迹,也许最能反映出文化渗透在骨髓里的力量 。
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分别对应着三个共同体:大学的学术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行政共同体,它们一起建构着整个哈佛的大学共同体 。
川流不息的中国大学管理者到哈佛考察,雅亿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哈佛的文化 。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人家的实验室、图书馆,哪怕是把整个课程体系、人事政策、管理制度照搬下来,可能仍然是学习了表面的东西 。
比如,我们把哈佛大学的三顿饭,换成教授的小型研讨会,本科生的谈心室,图书馆的征集购书问卷调查,看起来教授与教授,教授与学生,行政与教授都在互动,但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此时,又有人问Michael Szonyi教授,说了这么多哈佛的好,那么哈佛的不好在哪里?
他愣了一下:“可能是对年轻教师的剥削” 。
“你一直强调,哈佛文化的精髓就是建构哈佛身份认同的共同体,那么,这些年轻人对哈佛的认同在哪里?”
Michael Szonyi教授坦率地笑了:这和我刚刚讲的真的有一点矛盾,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
【哈佛 我们与哈佛,可能就差三顿饭的距离】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