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多的不如意 一个人,越自律,越好命,这点也能用心理学来解释

人生太多的不如意 , 是不够自律造成的 。
王小波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 ,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 ”
嫉妒别人 , 常常是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感到生活不如意 , 常常是因为自己无力改变当下的生活 。
包括那些让自己感到烦闷的事 , 往往都是因为自己无法解决才会如此 。
比如 , 因为同龄人升职加薪烦闷的时候 , 其实只要自己能力够 , 自己能走到他们前面 , 苦恼自然容易解决 。
又或者 , 提起结婚就害怕的时候 , 只要自己经济和精神都足够独立 , 不畏惧失去 , 自然不会太过惧怕 。
可以说 , 改变一个人的最好方式 , 就是让自己变得自律 。
当一个人足够自律时 , 对生活更有掌控感 , 面对事情不至于慌乱不堪的时候 , 大多的事都能如愿以偿 。
所以 , 一个人 , 越自律 , 越好命 , 这点也能用心理学来解释 。
人生太多的不如意 一个人,越自律,越好命,这点也能用心理学来解释
文章图片
01.
“饿鼠效应”:长久发展 , 离不开适当节制
早在1925年 , 美国科学家麦开做过一项实验 , 实验内容很简单——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做以观察 。
第一组幼鼠 , 每天有充足的食物 , 随时想吃就能吃 。
第二组幼鼠 , 只有前一组60%的食物 , 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处于饥饿状态 。
在这种喂食方式维持一段时间后 , 两组幼鼠生命长度大有不同 。 第一组幼鼠只活了不到三年就相继离世 , 而第二组幼鼠却活了超过五年时间 。
除此之外 , 两组幼鼠的外表也有大的区别 , 第一组毛色暗淡 , 活力不足 , 第二组毛色光亮 , 精力充沛 。
科学家不仅仅满足于结果 , 在寻求深层原因时 , 提出了“限额”理论 。
“限额”理论认为 , 动物一生所消耗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 一旦用完这些额度 , 就等同于主动走向生命尽头 。
人生太多的不如意 一个人,越自律,越好命,这点也能用心理学来解释
文章图片
好比吃了太多食物的时候 , 胃部的消化能力就那么大 , 幼鼠时期吃下的饭越多 , 越是不加以节制 , 幼鼠长大后所吃下的食物无法被轻易消化 , 自然会造成生命的损耗 。
这场实验包括最后的“限额”理论 , 构成了心理学中著名的“饿鼠效应” 。
MBA·智库对此的解释只有16个字——“适当节制 , 发展良好;过度放纵 , 早衰短命” 。
放在现实生活中 , 也是同样的道理 。
当一个人不懂得自律 , 年轻时在不节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人生损耗越大 , 之后发展往往会因此受限 。
比如不懂得要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懂得及时锻炼身体时 , 年轻时也许会因为精力充沛不受影响 , 但到了某个年纪疾病来袭 , 可能会不受自己控制 。
或者是在经济方面的自律 , 年轻时太过奢侈 , 总想享受生活的结局 , 可能是年老时少了依靠 , 没了当初的精力 , 只能让人生走向下坡路 。
人生太多的不如意 一个人,越自律,越好命,这点也能用心理学来解释
文章图片
02.
如何过上“自律”人生?
生活原本就是一环扣一环的 , 所谓“自律”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 至于方法 , 无非两点 。
第一点:做选择前等一等 , 时刻记住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
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原因 , 是在选择时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拿起手机 , 就忘了自己是要查资料;看到冰淇淋 , 就忘了自己想要减肥;被朋友邀请 , 就忘了自己原本想要夜跑 。
那些自己潜意识做出的选择 , 一定是最为轻松的 , 但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 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在玩完手机、吃完冰淇淋、和朋友出门后回来感到难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