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能言善辩 , 往往是沉默更有力量 。
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 , 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 ”
说话其实没有多难 , 掌握一定的技巧之后 , 说出好听的话也没多难 。
真正难做到的 , 是清楚什么话该说 , 什么话不该说 , 该在什么时候说话 , 又该在什么时候学会沉默 。
倘若说话的时机不对 , 该说的内容不对 , 再巧舌如簧的人 , 也容易给自己添了乱 。
正如俗话说:“祸从口出” 。
祸从口出的原因 , 不仅仅是说了不该说的话 , 还包括在应该保持沉默的人 , 太着急诉说 , 这才惹出了祸端 。
到了最后 , 往往也是懂得保持沉默的人 , 会更有魅力 , 原因很简单 。
文章图片
人际交往中 , 沉默时的倾听比诉说更重要
一个人张嘴说话时 , 自己大脑飞速旋转 , 自己能不能说出打动对方的话不一定 , 但一定没有时间倾听 。
从一个人不懂倾听开始 , 注定自己的魅力会大打折扣 。
毕竟 ,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说的话 , 自己想要倾诉时 , 对方也有倾诉欲 , 真正想建立一段关系 , 需要的是互相倾诉 , 而不是自说自话 。
正如在《人性的弱点》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商务会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哈佛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对此的回答是——商务往来并无制胜之道可言 , 然而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专注地倾听 , 是令对方解除戒备的最佳方式 。
当一个人能被倾听 , 自己的诉说能得到一定的肯定时 , 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和自己是一类人 , 因此会卸下防备 。
文章图片
倘若对方因为自己的倾听越说越多 , 在自己身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对方对自己的了解更多时 , 也会下意识地认为两个人值得深入接触 。
之所以会如此 , 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有关 。
所谓“认知偏差” ,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 , 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湿疹的现象 。 ”
好比和一个人聊天的原因 , 仅仅是当下需要 , 但因为聊的太多时 , 一个人便会因为自己说了很多话 , 以为自己对对方有好感 。
一旦这样的认知形成 , 一个人为了平衡自己的认知 , 会和对方说更多的话 , 这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常见良性循环 。
若是在交流中自己一个劲听对方说 , 稍有反感的情绪 , 便会以为自己不喜欢对方 , 倾诉者的魅力自然会降低 。
文章图片
与人来往时 , 沉默时的行动比承诺更有力量
记得《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到老》中 ,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只要我回头 , 他就会在我旁边 , 这样一想 , 突然觉得欣慰 。 ”
现实生活中 , 比一个人说了什么更重要 , 是一个人到底做了什么 。
承诺再多 , 也不如履行一次承诺更能让人信任;再会说花言巧语 , 不如一个结果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
与人来往时 , 在评判一个人值不值得信任 , 值不值得深入交往的时候 , 也是需要依据对方的行为来得出结论的 。
试想 , 当一个人在行动的时候 , 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答案很简单 , 他一定是暂时保持沉默的 。
毕竟 , 做一件事需要计划 , 之后需要实施 , 实施的过程也要掌控好整体的节奏 , 整个过程都与到底说了什么无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懂得拒绝 当伤害一定会产生的时候,不拒绝,才是最伤人的处理方式
- 比起两个人三观合不合 比起两个人三观合不合,往往是三观正不正更重要
- 一个人的气运 一个人,越有本事的时候,越懂得“慎言”
- 懂得“藏拙” “藏拙”其实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最优选择
- 比美貌更动人的 一个人综合特点的显现,懂得掌握培养气质的人,才能越活越有气质
- 懂组词 懂的组词
- 社交最怕的也许不是争吵 到了最后很容易发现,懂得有话直说的,才是聪明人
- 感情这东西 懂得“索取”的女人,往往过得很幸福
- 世人有言:“一动不如一静。|懂得安静的人,可以将烦躁摒弃,让生活轻松
- 现在的70后 五十岁后的人生,更应该懂得沉默,将前半生的经验与累积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