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的春节返乡笔记:我们回家是为了什么?( 三 )

一位博士的春节返乡笔记:我们回家是为了什么?
文章图片
(2)祭祀 。 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 , 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 , 烧纸钱 , 放鞭炮 , 与祖先交流 。 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 , 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 。 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 , 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 (3)葬礼 。 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 。 过年前后 , 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 。 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 ,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 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 , 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 。 其实恰恰相反 。 相比古代 , 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 。 “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 。 大家越来越贵生 , 对于死 , 不再有敬重 , 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 , 不再有敬畏 。 但丧礼 , 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 , 本家一个叔叔亡故 , 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 , 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 , 像过节一般 , 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 , 称赞政策谴责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 守丧完毕 , 大家集体出力 , 将他抬到山上 , 让他入土为安 。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 , 说白了就是 , 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 。 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 , 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 , 集体上街玩等等 。 为死者守丧和送葬 , 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 。 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 04妻子?房子?车子(1)妻子 。 过年的时候 , 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 。 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 , 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 。 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 , 农村说亲 , 几乎到了“抢”的地步 。 如果初步说定一个 , 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 , 最终结婚时 , 还要给上千的报酬 , 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 传统的农村婚姻 , 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 , 要三四年时间 , 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 现在却不同 , 年里看对的 , 过了年 , 马上定亲 , 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 , 等到半年过去 , 女方怀孕了 , 立刻奉子成婚 。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 , 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 。 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 , 男孩子到二十岁 , 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 , 物色好对象之后 , 既怕女孩子变心 , 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 , 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 。 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 , 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 , 农村离婚的情况 , 也是与日俱增的 。 (2)房子 。 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 , 一套在县城 。 其实县城的那套房 , 平时都空着 , 只是过年时回来住 , 但对年轻人来说 , 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 。 过年时 , 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 , 但父母住不惯 , 在县城过了大年 , 初一就赶回来了 。 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 , 蔸子火 , 除了神仙就是我” , 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 , 什么都没有 。 但是 , 为了添置这两套房 , 将来给儿子娶媳妇 , 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 (3)车子 。 近些年来 , 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 , 对一种东西的渴求 , 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 , 那就是车子 。 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 , 五万 , 八万 , 二十万 , 各种档次的都有 。 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 , 不知道车子的价位 , 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 。 不管什么小车 , 关键是要有!在农村 , 房子是一个媒介 , 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 , 房子不能移动 , 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 , 表示衣锦还乡 。 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 , 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 。 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 , 他再次回家 , 必须要有辆车 , 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春节的县城 , 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 , 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 , 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