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五十,用这三种方法富养自己

01
用淡泊富养心态 。
好心态 , 才能拥有好生活;知足 , 才能感知幸福 。
年过五十的人 , 多半都是过过“苦日子”的人:衣服裤子是哥哥姐姐穿了弟弟妹妹接着穿 , 打上补丁也很寻常;吃的都是粗茶淡饭 , 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几回肉;除此之外 , 还要跟在父母身后 , 有做不完的农活、家务活 。
可那时候 , 真幸福啊!物质上是穷了点 , 但心灵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 总是让人无法忘怀 。
经历了半世的浮浮沉沉 , 很多人白手起家 , 从无到有 , 日子渐渐过得宽裕、富足 。 却再也无法体会到儿时那份纯粹的快乐 。
有了房子、车子、存款 , 却总在想着要换更大的房子 , 更豪华的车子 , 挣更多的票子 。
为此 , 成天让自己绷紧着神经 , 不停地琢磨着领导的心思、同事的心思、客户的心思 , 只有和自己搭得着边界的人 , 恨不得样样关系都处理得滴水不漏 。 可无论怎样努力 , 都做不到周全 , 患得患失中 , 再也无法感知幸福 。
如同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闹钟 , 总在不停地滴滴答答 , 任何一个愿望的达成、目标的实现 , 似乎都只是理所当然 , 还未来得及欢喜和庆祝 , 又马不停蹄朝一个目标目标进发 。
努力无可厚非 , 进步固然可喜 , 但感知幸福的能力 , 却被消耗殆尽 。
其实 , 幸福并不是一种状态 , 与财富、名望、地位息息相关 , 而是一种能力 。
如同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贤哉 , 回也 , 一箪食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不改其乐也 。 ”孔子称赞的并不是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 , 而是颜回身处贫寒中仍能保持心中的快乐 , 坚守乐道之志 。
年过五十的人 , 还有什么看不开 , 想不开的呢 , 余生已经不长 , 与其哀怨 , 不如释怀 。 如同
网友“春来燕归”发出的感慨:物质上的贫穷 , 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 , 如果穷了 , 就再也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了 。
|年过五十,用这三种方法富养自己
本文图片

02
用读书富养灵魂 。
读书 , 是喧闹生活中的一颗安神丸 。
晚清重臣曾国藩 , 一生酷爱读书 , 从书中汲取智慧、积蓄力量、纾解心情 , 并由此得以在沉沉浮浮的仕途中行稳致远 。
早年 , 曾国藩多次应试不第 , 打击巨大 , 但他不怨天尤人 , 反而愈加发奋读书 , 最后得以出仕 。
早年 , 曾国藩热衷于应酬 , 以至于有一次为答谢他人 , 一天之内拜访了五十多个人 , 疲累之余 , 学业也急速退步 。 反思过后 , 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 。 包括“每日读书 , 记录心得 , 一书未完 , 不看他书等” 。 并以此作为家风传承 , 福泽后人 。
早年 , 曾国藩因直言劝谏皇帝而被朝廷弃之不用 , 在家休养之时 , 他重读圣贤经典 , 从《道德经》中深刻领悟了“上善若水”的道理 。
从此 , 曾国藩一改从前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硬朗作风 , 而懂得了迂回取胜 , 以柔克刚之道 , 极大地融洽了人际关系 , 也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 从此宠辱不惊 , 洒脱自如 。
由此可见 , 读书 , 是为了养心 , 是为了不断丰盈灵魂 。
当一个人拥有了富足的灵魂 , 便不会被眼前的苟且所困扰、所羁绊 。 他们总能洞察所有表象的背后 , 所蕴藏的本质 , 以悲悯之心去宽恕他人、救赎自己 。
当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 便会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讨别人欢心 , 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 默默专注于做自己 , 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够了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