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宇|高亭宇——“隔路”背后的处世哲学

站在云端 , 方可“一览众山小” 。 但独自处在云端的孤独 , 似乎从来无人知晓 。
现在的高亭宇正享受着这样的孤独 , 但并非乐在其中 。
【高亭宇|高亭宇——“隔路”背后的处世哲学】在夺得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后 , 高亭宇表面上的“隔路”被追捧得光满万丈 , 背后的寂寞却仿佛无从化解 。 于是 , 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内心打开一道缝隙 , 渴望有一丝微光照亮他不为人知的内心 , 也从这道缝隙中窥探自己以外的世界 。
“隔路”背后 , 是高亭宇“自洽”和与世界相处的哲学 。
高亭宇|高亭宇——“隔路”背后的处世哲学
本文图片

外人眼中的“隔路”——保持冷静+惜字如金
在外教盛行的中国冰雪圈中 , 高亭宇“全华班”的教练阵容多少有些突兀 。 器材教练要客串大厨 , 主教练还要兼顾高亭宇的心理疏导 。 在现代体育讲求专业化、分工明确的教练团队中 , 高亭宇的团队似乎有些“落伍” , 却属实无奈 。
“奥运会的备战其实是很紧张的 , 即使自己有困难 , 我也不能把负能量传递给别人 。 ”于是 , 高亭宇学会了承担 , 即便再苦再难 , 也要自己扛下一切 。
所以四年间 , 高亭宇很少在公开场合袒露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 相比于四年前的平昌 , “话少”成为了他表象上最显著的变化 。 这个变化正是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 , 高亭宇为中国代表团夺下了男子速滑项目的首枚奖牌后开始的 。
曾经活泼的少年 , 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 外人夸他成熟 , 只有他自己知道 , 这其实是一种“保护色” , 让自己保持冷静的同时 , 也维护着与人相处最合适的“社交距离” 。 能用两个字表达清楚的事情 , 高亭宇不会多说一个字 。 在运动员性格多元化的时代 , 高亭宇用“隔路”定义自己 , 也慢慢去探索着与自己相处的模式 。
高亭宇|高亭宇——“隔路”背后的处世哲学
本文图片

高亭宇的“自洽”——自我妥协+相信他人的善意
四年的备战之路漫长无比 , 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等待发枪那一刻的压力 , 没人能感同身受 。 当这一切附加上中国速滑男子项目首金的重担 , 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有能力担当 。
但高亭宇却做到了 。 在这个没有像短道一样与对手正面对抗的激烈 , 也没有花样滑冰伴着音乐、无数鲜花掌声扑面而来的项目中 , 只做不说的高亭宇和自己的团队一起 , 伴着寂寞 , 无数次以极限速度冲向终点 。
“滑冰运动之母”、激烈程度堪比男子百米“飞人大战”……在看似光鲜的荣誉背后 , 站在冰场上的高亭宇并未听到外界传来的赞誉和掌声 , 有的只是冰刀触碰冰面的沙沙声 , 以及教练叮嘱他要记住的动作要领 。
尝试总会伴随着失败 , 失败过后还会有对自己的自我否定 , 甚至是嫌弃 。 “可能今天吃了什么感觉胃不舒服 , 导致自己没滑到教练规定的秒数;也可能是熬夜没睡好 , 让自己没到达最好的状态 。 ”高亭宇需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 , 一个一个地解决 。 可有时 , 问题的原因并非能被轻易找到 , 需要他反复验证 。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 但验证出结果的那一刻 , 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 ”
专注自己 , 强大到不被外界影响 , 只需要考虑自己的状态 , 适当地自我妥协 , 高亭宇高度概括着自己的“成功之道” 。 而对于别人的提醒 , 高亭宇说 , 自己从来都不是听不进别人话的人 , 因为他始终相信他人的善意 , “别人的话 , 我会自我分析适不适合自己 。 如果是对的 , 我就可以那么做;如果感觉不对也很正常 , 每个人的观点表达都是不一样的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