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和生育率降至0.7,是因为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了吗?( 四 )


宋健:生育友好型社会是相对于生育不友好而言的 。 在人口过快增长时期 , 死亡率已经下降 , 生育率居高不下 , 造成人口激增 , 以及所谓“人口压迫生产力”现象 。 在这种情况下 , 无论是相关政策还是社会氛围 , 都将人口视为负担 , 对多生育孩子持不欢迎的态度 。
完成人口转变后的社会 , 生育率下降到低水平 , 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 , 这时对人口的态度自然会转变 , 人口被视为资源而非负担 。 但是以往形成的生育不友好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氛围可能依然残留 , 不利于生育水平的提振 , 所以要扭转观念、改变制度 , 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 这样的社会应该对生育行为和出生的孩子都保有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 尽可能消除一切生育阻碍因素 。 近两年生育登记制度的改革就是走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步 。
“某型社会”的提法近些年很多 , 通常是对缺憾的补偿、对弱势的强调、对目标的追求 。 生育友好型社会应该涵盖女性友好和儿童友好 , 因为女性是生育的主体 , 而儿童是生育的结果 , 同时女性和儿童通常作为社会上的脆弱群体理应受到更多关爱 。 但单纯针对人群强调女性友好和儿童友好 , 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其弱势地位 , 突出女性相对于男性、儿童相对于成人的脆弱性 。 一个真正友好型的社会 , 不仅对女性也应对男性、不仅对儿童也应对成年人和老年人都是友好的 , 是人人友好型的社会 。
家庭友好型社会是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概念 , 是针对第二次人口转变时期婚姻家庭制度的削弱所导致的各类社会问题 , 希望重振家庭、加强家庭建设、巩固家庭功能 。 这些国家通过制定家庭友好型政策为家庭赋能 , 帮助家庭承担职责 , 减轻政府压力 。 虽然中国的家庭传统依然具有强大韧性 , 但也遭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 需要警惕去家庭化的趋势 , 传承重视家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同时也应该是家庭友好型的 , 二者目标和对象有所不同 , 但互相交织 。 婚育行为是形成新生家庭的基础 , 因此生育友好和家庭友好相辅相成 。 生育不友好 , 会造成生育率低迷 , 家庭的存在根基遭到动摇;家庭不友好 , 家庭功能缺损 , 会造成生育难以为继 。
知识分子:您刚好也提到了生育登记制度的改革 , 几周前 , 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的法规出台 , 在全国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 您在一些采访中也提到:生育政策的宽松化和配套服务措施的完善“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变化” 。 但对这个新闻我们有两个困惑:第一 , 对于单身妈妈这样一种家庭的新形态的承认 , 会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一些传统价值观 , 在这一点上 , 作为一个社会学方面的学者 , 您怎么看?第二 , 如果单身女性成为母亲被法律承认了 , 那么单身女性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些政策限制是不是也需要松动 , 比如:单身女性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些权力——冻卵、试管婴儿技术等等 , 目前是否也会有松动的迹象?
宋健:生育登记制度改革在客观上会增加对非婚生育等非传统婚育行为的包容性 。
社会的价值观一直在发生变化 , 年轻一代人中 , 婚育观念和行为已经有所变化 , 比如不再认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同居变得普遍、同性婚姻也不再是另类 , 这些变化要用更宽容的态度去理解、更包容性的政策去适应 。
单身者的生育权一直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 , 公众多强调女性 , 如“单身妈妈”“单身女性”等 , 但实际上单身男性也可能面临这一问题 。 生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 但生育权的实现的特殊性在于不能单凭个人完成 , 婚姻家庭制度是保障个体生育权和所生子女合法权益的现行制度 , 现代科技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拓展了单身者生育的可能性 , 但非婚生育对价值伦理、婚姻制度、社会经济等的影响 , 以及一系列的人口学后果也备受关注 。 总体而言 , 随着人口负增长的到来 , 对生育的包容性增加 , 对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决策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