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碧霞 红学专家说,这个发型是曹雪芹的浪漫,梳不出来,杨树云说,不行( 二 )



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 , 一一梳篦 。 在家不戴冠 , 并不总角 , 只将四面短发编成小辫 , 往顶心发上归了总 , 编一根大辫 , 红绳结住 。 自发顶至辫梢 , 一路四颗珍珠 , 下面有金坠脚 。 湘云一面编着 , 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 , 这一颗不是的 。 ”

这个发型 , 不是第一次出现 , 宝黛初次相见的时候 , 贾宝玉就是这个发型 。
书中是这样写的:

宝玉即转身去了 , 一时回来 , 再看 , 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 , 都结成小辫 , 红丝结束 , 共攒至顶中胎发 , 总编一根大辫 , 黑亮如漆 , 从顶至梢 , 一串四颗大珠 , 用金八宝坠角 。

还有一次 , 是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 , 对怡红院的丫头芳官描写 , 是这样写的 , “头上眉额编着一圈小辫 , 总归至顶心 , 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 , 拖在脑后” , 和宝玉是一个发型 。
简单来说 , 这个发型 , 就是把头发梳成小辫 , 再编成一根大辫 , 有所装饰 。

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谁也没见过 , 谁也不知道 , 这可难倒了杨树云 。
很多红学专家对杨树云说 , 别费那个劲了 , 这个发型 , 就是曹雪芹的浪漫 , 根本梳不出来 , 就是梳出来 , 也不会好看 。
杨树云认为 , 这个发型 , 在书中出现了三次 , 可见曹雪芹对这个发型的重视 , 既然他能够写出来 , 肯定是有生活依据的 。

杨树云说 , 不行 , 我一定要想办法 , 把这个辫子梳出来 。
高度还原 。那么 , 如何把这种发型梳出来呢?有了之前的“罥烟眉”和“柳叶吊梢眉”的经验 , 杨树云再次从古典文献中寻找 。
可惜 , 杨树云找了很多资料和文献 , 都没有找到相似的发型 。
但杨树云不死心 , 既然曹雪芹能写出来 , 那么 , 他就应该能梳出来 。 于是 , 他去请教这方面的专家 , 可是 , 转了一圈 , 无功而返 , 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

就这样放弃?杨树云不甘心 。 既然外界不能帮助 , 那只能靠自己 。
杨树云开始不停搜集关于辫子的资料 , 看了新疆人的小辫子 , 藏族人的小辫子 , 非洲人的小辫子 , 大辫子呢 , 是清朝人的 。
那怎样才能把这些辫子 , 结合在一起呢?

如果先把周围的短发 , 单独辫成一条条的小辫 , 肯定没法攒至顶中 , 再编成大辫 。
这些小辫子如何才能到头顶 , 编成一根大辫子呢?杨树云苦思冥想 , 却不得其法 。
有一天 , 他忽然一下子想到了敦煌壁画中一位供养菩萨 , 就是拖着许多反琯到头顶的发环 。

杨树云兴奋的一拍大腿 , 对 , 就是这样的 , 宝玉的辫子 , 就这样梳 。
于是 , 杨树云用了一个头套 , 按照供养菩萨的样子 , 先梳出周围一圈小辫子 , 像发环一样反琯在头顶 , 然后再梳一条清朝人的大辫子 。

辫子是由脑后束上去 , 结成大辫的 , 并不是紧束上去 , 有一定的弯曲度 , 松松地挽上去 。 然后 , 杨树云再根据书中的描述 , 戴上大珠和坠角 , 坠角是在每条小辫的下坠弯曲处 。

就这样 , 杨树云把这个发型 , 梳出来了 。 红学专家看了后 , 都赞不绝口 。
杨树云把曹雪芹的浪漫 , 高度还原 , 真实再现 , 把红学专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 做到了极致完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