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女人,最后都跑不掉

作者 | 肖瑶
来源 | 南风窗
ID | SouthReviews
成名第四年 , 余秀华回到了她的家乡 , 照常写诗 , 写文 , 在自己的小公众号上带货 。
但或多或少地 , 她的农村已不同往昔——2019年 ,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导演范俭再访 , 看到一个被精致改造过的“新农村”:小桥流水 , 新栽绿意 。
余秀华的自建房 , 也从一个普通农妇的家 , 变成了一个离异女诗人的待客所 , 时不时有远方的朋友千里迢迢来找她喝酒 , 聊天 。
她喜欢男人 , 也喜欢喝酒 , 并对此直言不讳 。
|这样的女人,最后都跑不掉
本文图片

2015年1月 , 余秀华的诗歌《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社交网络上被转发超过一百万次 , 余秀华迅速成名(图源: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
可这一切似乎已很难再给她带来与成名初期匹敌的热度与人气了 。
“余秀华” , 已经部分脱离了人们最初期待和被吸引的那种叙事 。
那种叙事在四年后的韩仕梅身上重演 。
一个年仅半百的农妇 , 决定不再忍受劳碌的受压迫的生活 , 发出自己的呐喊 , 更发出女性的声音 , 然后 , 一鸣惊人 。
众人雀跃:“在农田里写诗的女人 , 多么美好 。 ”
|这样的女人,最后都跑不掉
本文图片

韩仕梅
人们注意到的是这份反差感带来的戏剧性美感 , 而不是具体的人身上有何种具体的美 。
实际上 , 不论横向还是纵向 , 同类叙事一直在不厌其烦地、如出一辙地上演 。
2017年写自传文爆火的北京育儿嫂范雨素;2021年夏天短暂上过当地新闻、后来留在百度百科的“(宁波余姚)梁弄镇菜市场里的女作家陈慧”;
还有不那么知名的 , 比如一个在北京做家政工的东北中年女人 , 丧偶 , 白天替别人打扫房间 , 晚上为自己写作......
或者是看上去更“精致”一点的 , 在厨房里写书的杨本芬 。
八十岁才开始写书 , 不论写成什么样 , 她的大部分人生 , 也已经那样了 。
|这样的女人,最后都跑不掉
本文图片

杨本芬(图源:纪录片《倒带》)
成名的余秀华、杨本芬 , 未成名的陈慧、尹晓炜......在当下的大众语境里 , 她们是一样的 。
临时的“作家”身份 , 与永恒的“卖菜的”“保洁阿姨”等身份的社会学冲突 , 折射出一个深陷现代化乡土转型漩涡的“她” , 再回到普遍受存在危机困扰的“人”身上来 。
这种危机 , 与近年来在城市里纷纷扰扰的女性权利话题其实有着一段真空距离 。
余秀华、韩仕梅们的故事 , 挑开的只是最弱势的那一部分女性——农村妇女——
压抑的、工具般的生活的一角 , 极少数的人能够悲鸣几声 , 大多数的人在沉默的、没有人看到的角落 , 过完了一生 。
“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20世纪初的诗人、小说家尤瑟纳尔女士说:“当我计算或写作时 , 就超越了性别 , 甚至超越了人类 。 ”
写作是一种高密度的思维运动 , 当余秀华、韩仕梅开始写作 , 她们就从贫穷粗鄙、深陷不幸婚姻的农妇中年妇女 , 变成了诗人和作家 。
|这样的女人,最后都跑不掉
本文图片

余秀华
在这之前 , 她们的人生高度相似:
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 , 早早踏入包办婚姻 , 生了孩子 , 没读过几年书 , 围着农田和家庭转 , 作为传统乡土社会维系宗族系统的一个部件 , 性别为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