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贝卡·特雷斯特|女性的人生有多种可能,女性可以成为任何人|妇女节书单( 二 )


丽贝卡·特雷斯特|女性的人生有多种可能,女性可以成为任何人|妇女节书单
本文图片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日] 小林美希 著阿夫 译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2022-03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结婚既可能成就美满幸福的家庭 , 也可能造就一个个“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 。 日本采访人员小林美希在有关劳动雇佣和育儿问题的采访中 , 目睹了一直轻声细语说着“我丈夫”“我老公”的采访对象 , 一旦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 就会突然在某个瞬间怒气冲冲称自己的丈夫为“那混蛋” , 虽然程度不同 , 但受访者无一例外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 。
这些念头的缘起并不难理解 , 比如丈夫在妻子忙碌照料家庭的时候在外出轨 , 或是在妻子切除子宫的时候对她说“切除了子宫 , 你还是女人吗” 。 恨意也可能是由琐碎之事慢慢堆积而成的:不照顾怀孕的妻子而照常去喝酒、不愿给孩子换尿布、借口加班不去接孩子、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假装看不见……丈夫们做甩手掌柜的时刻 , 也时常成为妻子们心生杀意的瞬间 。 但事情也有转变的机会——对很多日本家庭来说 , 丈夫一旦到了60岁 , 就会渐渐变得像是“粘在鞋底上甩不掉的潮湿落叶” , 和妻子发生角色的调转 , 需要家庭照顾 。 于是有很多妻子选择在这一阶段“报仇” , 倾泻其积压多年的怨恨 。
既然恨意至此 , 为什么不离婚?在某些情况下 , 有些女性想离婚却离不了 。 小林美希认为 , 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了妻子们希望丈夫去死 , 其中的核心就是就业问题 。 全职太太觉得自己靠着丈夫的收入生活 , 所以选择忍气吞声 , 但实际上 , 她们每天做的家务也是名副其实的劳动——经济学上的“无偿劳动” 。 受“丈夫喂养自己”的观念束缚 , 很多主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功劳 。 即使是在双薪家庭中 , 性别角色也导致了在职场和家庭环境下的不同待遇——应由妻子休育儿假的观念至今很难改变;男女之间的工资差距更是问题的根源 , 导致男性休育儿假的比例极低;职业女性休产假期间转变为全职主妇模式 , 丈夫对妻子的这种角色很快习以为常 , 一旦妻子产假结束、回归职场 , 做家务和育儿的工作依然常常由妻子继续承担 。
【生育或者不生】
《初为人母》《最好的决定》
丽贝卡·特雷斯特|女性的人生有多种可能,女性可以成为任何人|妇女节书单
本文图片

《初为人母》
????[英] 安·奥克利 著 王瀛晨 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01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一直认为 , 当母亲是女人的天职 , 拥有两个孩子让她感到十分喜悦 。 可是 , 接下来的日子就很快被洗尿布等烦心事罩上了阴霾 , 她发现 , 哪怕之前把工作和家务分得再清楚 , 在生完孩子之后 , 自己也自然地变成了家庭主妇 。 奥克利沮丧、压抑且疲惫 , 并且感到与世隔绝 , 她恨自己的丈夫为何可以如此自由自在 , 而自己的人生仿佛到了头 。 接着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上个世纪70年代 , 她采访了66位女性 , 探究了当母亲的历程 。 借由这些过来人的经验 , 奥克利呈现了怀孕分娩为女性生活带来的各个方面的改变:放弃工作、待业在家、与世隔绝或是结交新朋友 , 婚姻及母子关系 , 以及生产时的医疗管理带来的影响等等 。 她发现 , 成为母亲并不仅仅是某个女人的重要事件 , 更是全体女性历史上的里程碑 。
生育不是童话故事 。 很多女性在访谈时说 , 自己受到了误导 , 以为生孩子小菜一碟 , 生育就是铺满玫瑰的幸福温床 , 而八成女性曾在产后第二天至第八天哭泣 , 在面对哭闹的婴儿时感到力不从心、焦虑与自责 。 产后抑郁正在获得更多关注 , 但还远远不够 。 奥克利认为 , 焦虑甚至绝望是初为人母的正常现象;没有变成社会期待的完美母亲 , 对养育感到不安、甚至患上精神疾病都不可耻 。 “如果是男人刚经历完一场大手术 , 就被告知要立即接受一份从未受过相关培训且工作环境同样苛刻的新工作 , 他也会表现出负面情绪 。 ”有生育意愿的女性也可以通过对生育风险的提前和全面了解 , 更明智地做出决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