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梁晓声的“黏豆包”理论,道破了婚姻里的好聚不好散

【|《人世间》:梁晓声的“黏豆包”理论,道破了婚姻里的好聚不好散】文丨卿心君悦
毕淑敏说:
“婚姻是一双鞋 。 先有了脚 , 然后才有了鞋 。 人生是一条无涯的路 , 于是人们创造了鞋 。 穿鞋是为了赶路 , 但路上的千难万险 , 有时倘不如鞋中的一粒沙石令人感到难言多苦痛 。 ”
一双不合脚的鞋 , 一段糟糕的婚姻 , 会让原本已经充满荆棘的人生路 , 更加的曲折坎坷 。 但为何有些人 , 宁愿忍受不合脚的鞋带来的痛苦 , 却不愿换一双合脚的鞋呢?
|《人世间》:梁晓声的“黏豆包”理论,道破了婚姻里的好聚不好散
本文图片

在《人世间》原著里 , 梁晓声的“黏豆包”理论 , 恰好形象地诠释了这个问题——不是不想拥有一双合脚的鞋 , 而是有些人丢了这双鞋 , 就只能光脚前行了 。
“黏豆包”理论
在吴倩的介绍下 , 于虹与孙赶超走到了一起 。
于虹从事的是艺术职业 , 在市里一家工艺美术厂做麦秸画 , 不仅能出口创外汇 , 优等作品还可能成为国礼 , 这样的于虹也算是共乐区儿女中凤毛麟角般的人物了 。
对于于虹 , 孙赶超是十分满意的 。
|《人世间》:梁晓声的“黏豆包”理论,道破了婚姻里的好聚不好散
本文图片

初三的聚会上 , 他迫不及待地带着于虹来到周秉昆家 , 借机向一众好友宣布自己与于虹已经确立了关系 。
也是在这场聚会上 , 梁晓声借于虹的口 , 道出了他对于婚姻关系的一种独特看法——黏豆包理论 。
当孙赶超略带谄媚地表示 , 从今以后他与于虹就是一条线上拴的两只蚂蚱时 , 却遭到了于虹的反对:
“错!我用麦秸粘过蚂蚱 , 蚂蚱和蝈蝈、蛐蛐一样 , 嘴两边都有一对儿镰刀牙 。 如果哪一只蚂蚱不想和另一只蚂蚱拴在一起了 , 咬断那条线是不难的事儿 。 ”
在于虹看来 , 这样的比喻显然不够形象 。 经验告诉她 , 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 , 只要其中一只有了别的想法 , 咬断连接彼此的那根线 , 并非难事 。 她不希望自己与赶超的关系只是如此 。
|《人世间》:梁晓声的“黏豆包”理论,道破了婚姻里的好聚不好散
本文图片

她认为 , 自己与孙赶超更应该是黄米面的“黏豆包”关系:
“我俩好比同一锅蒸出来的黏豆包 , 黄米面儿的 , 比江米面儿更黏 。 咱们共乐区小百姓人家的女儿 , 只能比作黄米面豆包 , 高级人家的儿女才配比作江米面儿的 。 他们好得容易 , 散得简单 。 想散的给不想散的搞处房子 , 调一种更好的工作 , 再不就是到了按比例涨工资的时候保证给涨工资 , 不想散的一方得到实惠也就拉倒了 。 咱们的爹妈有那能耐?所以咱们只配比作黄米面儿豆包 。 ”
对此 ,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一、用黄米面蒸出来的黏豆包比江米面的更黏 , 也就是关系更为紧密不可分离 。
二、蒸黏豆包的时候 , 锅边的一圈豆包摆得很密 , 在这种情况下 , 当豆包蒸好的时候 , 锅边的一圈黏豆包 , 皮和皮便会粘在一起 , 一旦想要强行分开 , 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都会破皮露馅 , 尤其是黏性更大的黄米面豆包 。
|《人世间》:梁晓声的“黏豆包”理论,道破了婚姻里的好聚不好散
本文图片

也因此 , 她将普通人家的婚姻关系比作黄米面的黏豆包 。 这就意味着一旦这段婚姻关系想要破裂 , 要么就是两个人一起受伤 , 要么就是一个把另一个弄得皮开肉绽 , 被弄疼的那个又怎会善罢甘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