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也许很多人对此深有共鸣 。
这句传播甚广的金句 , 被认为出自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 最近几年他在中文世界挺热门 , 有多部著作以及传播他思想理念的作品出版 。
但是这句话 , 大概率阿德勒不曾说过 , 因为这和他的理论思想不符 。 而且正相反 , 作为弗洛伊德思想的继承者和叛逆者 , 他以自己的人生 , 超越了“童年经验决定论” 。
更能代表阿德勒的 , 是他的代表作 , 那本书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中文名叫《超越自卑》(或《自卑与超越》) 。 而原作的英文名却没多少人知道 , 这是一个向世人提出的疑问:“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讲述 | 王芳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01.
从“倒霉孩子” , 到心理学家
在开始理论部分之前 , 我想花一点时间来讲讲阿德勒的人生故事 。 你会发现 ,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简直就与其人生经历如出一辙 , 怕不是把自传写成了理论 。
回看阿德勒和他理论的关系 , 每一个理论都是理论提出者背景、经验和智慧的产物 。
也因为如此 , 常常可以从理论家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找到某些理论关键点的由来 , 理论家用了毕生精力建构自己的理论 , 同时也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论 , 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人生的总结 , 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 。
来看看阿德勒的成长经历 。 他生长于一个父母慈爱的小康之家 , 然而这依然没能阻止他度过了一个多灾多难的童年 。
他真的是一个标准的“倒霉孩子”:很小就患有佝偻病 , 导致呼吸和行动不便 , 到了四岁才学会走路;三岁的时候弟弟就在他旁边的床上夭折 , 而一年以后他自己也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差点死掉;他还曾经在街上被车撞倒过两次 。
这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令他小小年纪便对死亡十分敏感 , 并立志学医 , 而且在整个求学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勤奋 , 仿佛在努力弥补先天的孱弱 , 克服早年对于死亡的恐惧 。
在阿德勒成长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背景 , 是他哥哥的存在 。 和自己的体弱多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阿德勒的哥哥体格健壮 , 且在各个方面堪称模范儿童 , 因此理所当然地格外受到父母的宠爱 。
对于阿德勒来说 , 哥哥的活蹦乱跳令他自惭形秽 , 感觉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望其项背 , 这种由于向上社会比较而带来的心理自卑感 , 不但伴随着他整个童年 , 也成为后来他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 。
本文图片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阿德勒人生中还有一个经常为人谈论的点 , 就是他和弗洛伊德的关系 。 1899年 , 阿德勒写信给弗洛伊德请他为自己的一位病人诊疗 , 二人因此结识 。
后来 , 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参加他的“星期三心理学研究会”(他们固定在每周三开展研讨) , 成为五名创始会员之一 。 在接下来的九年里 , 阿德勒是会议的常客 , 相当活跃 。 1910年 , 这个研究会升级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 一成立 , 弗洛伊德即推荐阿德勒成为学会主席 。
但是 , 阿德勒这个人不崇拜权威 , 从一开始他就没把自己定位为弗洛伊德的追随者 , 阿德勒要走自己的路 。 于是他和学会里的人、以及弗洛伊德本人都没有建立特别密切的私人关系 , 还经常直言不讳地发表不同意见 , 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表白|经常和女人暧昧的男人,会有这三个藏不住的细节,别不懂
- |不值得你对他好的人,身上有这5个特征,愿你早懂!
- 共鸣|中年男人真的心疼你,才会有这样的表现,根本装不出来
- 分手 “白嫖了两年多的女朋友,我终于睡腻了。”
- |名演员谢芳之子张京:我对妈妈有过怨恨,成年后读懂母爱泪流满面
- 余生,请多指教|余生,请多指教:顾魏以为林之校是顾肖朋友,林建国不认同林之校
- 男孩|男孩全身裹满泥,手提两大袋鱼回家,网友评论:下次带上我行不?
- 余生,请多指教|余生,请多指教:顾魏并不在意林之校的看法,林之校守在病房外面
- |邓伦偷税被罚1.06亿:毁掉一个人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贪婪
- 中国第一美女保镖,一支手枪24小时不离身,如今仍单身身价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