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完美,但理直气壮( 四 )


|我,不完美,但理直气壮
本文图片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
至于“卓越”(superiority)这个词 , 中文翻译有好几版 , 除了“卓越” , 还有“超越”、“优越” , 我自己感觉都有那个意思 , 但又好像都不是特别地准确 。
比如 , “优越”在中文里是含有一点贬义的 , 所以“追求优越”就有点减分 , 但用到过分追求导致的“优越情结”的时候就很合适 。 “超越”特别能体现出努力的动作 , 但不完全能体现出那种目标感 , 《自卑与超越》这个书名采纳的就是这个翻译 。
我在这里还是选了“卓越”这个说法 , 也有我自己一个小小私心 , 我们北师大心理学部的slogan(座右铭)就是“追求卓越” 。
阿德勒认为 , 追求卓越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 所以无论我们是谁、来自哪里 , 都有一个共同点——努力成为卓越的人 。 这是对普遍自卑感的创造性回应 , 正是这种“伟大的向上驱动力”推动生命成长和前进 , 人们也因此面向未来 , 朝着卓越的目标而努力 。
总之 , 阿德勒是这么来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 , 人们并非被欲望满足的快乐所驱使 , 而是被克服自卑的力量所激励 。
追求卓越是人对更好状态的渴望 , 而自卑感是人们在追求卓越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 正是有了自卑感 , 才有了补偿的需要 , 不断补偿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 , 于是又向新的卓越努力 , 如此持续不断 , 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
也就是说 , 人类奋斗的动力不是力比多(libido , 弗洛伊德“性欲论”的重要内容 , 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理论) , 而是源于克服自身不足的强烈愿望 , 人会不断奋斗以弥补自己的弱点 。 这么来说 , 自卑感并非消极的东西 , 而是所有进步和成长的原因 。
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 , 才会千方百计寻求补偿 , 你可能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 但越是在暗处就越不能自甘平庸 , 越要释放自己的光芒 。
人格发展的过程 , 就是个体对不完美的自我状态的抗争史 , 自卑是奋斗的起点 , 卓越是终极目的 。 所以 , 认识自己的缺陷 , 正视自己的不完美 , 不要害怕它、回避它 , 接受自卑、超越自卑 , 它会是你走向卓越的强大动力 。
|我,不完美,但理直气壮
本文图片

《五个扑水的少年》
不过 , 在现实生活中 , 自卑感似乎也不总是起到激励人积极成长的作用 , 它固然可以催人向上、激发斗志 , 但也可能让人深陷泥潭、一蹶不振 。 此时 , 自卑感占据整个心灵 , 使人完全被打倒 , 无法前进 , 于是放弃了继续生活、迎接和克服障碍、发展自我的努力 。
这时候 , 自卑感就不再是进一步成长的动力 , 而变成了阻碍人们前行的绊脚石 ,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就产生了 。
虽然阿德勒提示人们关注早期经历对于人格的影响 , 但是并没有止步于此 , 他并没有像弗洛伊德一样铁口直断童年的影响就会持续一生 。 虽然儿童期的经历会为生活风格打下重要基础 , 但它也会在后续人生中持续发展 。
他提出一个“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的说法 , 认为其是人格中的自由成分 , 使个体能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间进行选择 。 后续的重大生活事件 , 以及有意识地自我反省 , 都可以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赋予意义 。
从这个角度上说 , 在“人生”这出戏里 , 我们不是木偶 , 而是自己写剧本的主角 。 我们不是本能和社会的受害者 , 而是选择者 , 有能力(至少部分地)塑造我们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