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杯水怎么分给6个领导高赞回答背后的4个认知层次,你在哪一层( 二 )


但领导真的会想那么多吗?
项目那么多 , 任务那么重 , 领导只关心他交待下去的活有没有按进度开展 , 哪有那么多心思去分析多打一杯水 , 少打一杯水 。
曾看过契诃夫的一篇小说《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
故事里的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歌剧时 , 不小心打了个喷嚏 , 正好喷在前排一位将军的头上 。
这下可不得了 , 各种可怕的想法一时间全部涌入切尔维亚科夫的脑海 。
“他是不是因此怀恨在心了?”
“他会不会认识我领导?”
“我会不会丢饭碗?”
忧心忡忡的他赶紧向将军道歉 , 将军都说“没关系”了 , 他还是不踏实 , 觉得将军回答得很淡然 , 是不是还在生气 , 是不是话里有话 。
他就这样一连道了几次歉 , 终于让将军不耐烦了 , 冲他喊道:“坐下 , 我要听戏!”
“看吧 , 他果然还在生我气!”小公务员更加慌张了 。
第二天 , 他特意刮了胡子 , 穿上西装革履 , 亲自跑到将军办公室去道歉 。 结果直接把将军惹毛 , 让他“滚出去” 。
切尔维亚科夫看着盛怒的将军 , 仿佛被宣告了死刑 , 浑浑噩噩回到家里 , 两腿一软倒在地上 , 就这么给吓死了 。
故事虽然极端 , 但也足以说明 , 很多时候都是你以为的领导以为 。
而最终把人逼进死胡同的 , 也就是这些“你以为” 。
身在职场 , 与其多揣摩领导 , 不如多揣摩做事 。
5杯水怎么分给6个领导高赞回答背后的4个认知层次,你在哪一层
文章图片
“告知疫情期间最好喝瓶装水 ,
然后机智地撤下5个水杯”
这个回答被多数网友视作最机智的做法 , 不带引号的那种 。
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 , 还尽可能避免了场面的尴尬 。
有人可能会问 , 这难道就不是在回避问题了吗?
恰恰相反 , 想出这个解决方案的前提 , 必然是先直面“有6个领导却只有5杯水”的这个问题 。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 , 却不一定落在问题框死的固有思维之中 。
当初赵明刚升任荣耀总裁时 , 恰好碰上618各电商平台大促 。
摆在赵明眼前的问题很严峻 , 他还没来得及对产品进行成本优化 , 也就意味着他们相比竞争对手 , 在618给不出较大的促销力度 。
面对这个通过常规思维很难解决的问题 , 赵明却很敏锐地观察到消费者心理:
原来618 , 双11搞了很多年 , 所谓降价都是满满的套路 , 大多情况下厂商只是在用低价来清库存 , 并不能真正让消费者感到“占了便宜” 。
于是赵明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 618荣耀手机不降价 , 反而“涨价”1元 , 而这1元却能换购许多很实用的消费券和电影票 。
这个促销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 , 荣耀顺利成为618全网销量记录 , 为赵明的走马上任送上了开门红 。
乔布斯曾说:“不要问别人需要什么 , 你的任务就是提供别人需要但却不自知的东西 。 ”
你可能觉得领导会埋怨怎么少了一杯水 , 但领导真正顾忌的 , 却是用纸杯喝暴露在空气中的水 , 不是很安全 。
那么当你洞悉这一需求 , 立刻换上瓶装水 , 那么“6个领导却只有5杯水”就不再是问题了 。
这要求我们要学会跳出眼前的局面 , 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
当你在一条路上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 , 不妨换一条路 , 也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 。
5杯水怎么分给6个领导高赞回答背后的4个认知层次,你在哪一层
文章图片
“连分水都能成为问题的公司 ,
还留着做什么?”
这个答案被许多网友称为“太过冲动” , 哪有为一杯水要辞职的?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