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杯水怎么分给6个领导高赞回答背后的4个认知层次,你在哪一层( 三 )


5杯水怎么分给6个领导高赞回答背后的4个认知层次,你在哪一层
文章图片
但抛开表现形式不谈 , 这其中包含了很难得的归因思维 。
少倒一杯水的确是小事 , 却很可能暴露了某些管理层面上的失职 。
这些问题的根源如果不被挖掘出来 , 可能就会将整个团队置于隐患之中 。
日剧《半泽直树》里有这么一个情节 。
主角半泽参访一家有贷款意向的公司 , 在大厅等候时 , 他发现办公室的公共座机连续响了5分钟也没有人去接 。
单凭这一点 , 他就判断这家公司的经营存在很大问题 , 如果把钱借给这家公司 , 很有可能面临收不回贷款的风险 。
结果不出所料 , 行长一意孤行要给这家公司放贷款 , 后来公司迅速倒闭 , 给银行带来了5亿日元的损失 。
被誉为职场圣经的《原则》一书里写道:“许多人的最大错误 , 是把问题的表象看成问题本身 。 ”
水少倒一杯 , 补上就行了;
文件发错了 , 换回来就好了;
名单漏人了 , 加上去就得了 。
看似每次都解决了问题 , 但其实只是把精力消耗在处理重复的问题上 。
关于如何培养归因思维 , 有2条建议可供参考:
1.正确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往往对应问题的表象 , 根本原因才直指问题核心 , 是我们最该关注的 。
而区分这两种原因并不难 , 一般来说 , 直接原因用动词描述 , 根本原因则用形容词或状语表示 。
例如 , 对于问题“有5杯水却来了6个领导” , 直接原因就是“某人少倒了一杯水” , 根本原因就是“检查不到位” 。
写到这让我想起润米咨询的创始人刘润 , 有一次到中国火箭院参观 , 火箭院的梁书记问他:你知道火箭的直径为什么是3.35米吗?
刘润回答:“因为要用火车运输火箭 , 火箭的直径是由火车涵洞的宽度决定的 。 ”
梁书记又问:“那是什么决定了火车涵洞的宽度呢?”
刘润答:“铁轨的宽度 。 ”
梁书记接着问:“那铁轨的宽度是什么决定的?”
这下 , 刘润答不上来了 。
梁书记说:
铁轨的宽度 , 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
电车轨道的宽度 , 沿袭了马车车轮的间距;
马车车轮的间距 , 接近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
所以说 , 火箭的直径 , 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
面对梁书记的问题 , 知识渊博的刘润 , 却仍然被问住 ,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 , 可能一个都答不上 。
正如梁书记所说:“这就是做火箭需要的精神 , 不断追问为什么 , 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 ”
真正的高手 , 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 , 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 而不是单纯停留在问题的表现 , 最后糊弄了自己 , 也搁浅了问题 。
2.尝试五问法
丰田公司曾有一个著名的归因案例:
机器停了 , 为什么?——运转超负荷 , 保险丝熔断 。
运转超负荷 , 为什么?——轴承润滑不足 。
润滑不足 , 为什么?——润滑泵不能供油 。
不能供油 , 为什么?——油泵轴磨损 , 导致松动 。
油泵轴磨损 , 为什么?——没有安装过滤器 , 导致铁屑混入 。
遇到问题 , 试着往回追溯5步 , 往往就能挖掘出问题的根源 。
5杯水怎么分给6个领导高赞回答背后的4个认知层次,你在哪一层
文章图片
写在最后
其实针对这个讨论 , 许多答案都有其可取之处 。
当你看到别人的答案而眼前一亮时 , 不用为自己没想到而心生沮丧 。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模式 , 而每种思维模式又对应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