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二 )


于是他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 , 他称之为“三个实践”:社会实践、音乐实践和产业实践 。 他先是开了一家名为“碎蝶”的音乐咖啡 , 在线上音乐还没起步的时候 , 他买了一批原创音乐版权 , 来喝咖啡的人都是奔着好听的音乐来的 , 觉得好的当场就可以刻成碟带走 , 他说从音乐房子到碎蝶咖啡实现的是一个从主观音乐向客观音乐的转移 , 这时音乐已经不是单方面的输出 , 而是一种互相选择 。 这个咖啡在成都开的很火 , 但也带来一个问题 , 就是他心目中最主要的用户青年人被边缘化了 , 金钱再次限制了青年人的存在感 。
|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本文图片

他又再次出发 , 这回是与人合伙做了更有规模性的场景空间“言几又” , 这个品牌就是他想的 , 从“设”字拆字而来 , 每个字都带有很好的寓意 。 这就是后来的言几又书店 , 很快就成了网红书店 , 很快就迎来了资本的青睐 。 他说“资本就像汽油” , 来了就是要你加油快跑 , 但有时油加错了其实也是会毁车的 。 他在一次和孩子一起玩传声筒游戏时得到一个启发 , 声音要想传播 , 是需要中间那个绳拉紧的 , 有了张力才会有共振 。 他觉得他找到了吸引青年人的关键 , 就是要用文化来构架共振 , 吸引他们来的一定是精神 , 而非交易 。
当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他熟悉的音乐产业 , 他发现音乐就是这样的一个抓手 , 就是青年人热爱的生活 , 人们来听音乐开始是不会在乎在怎样的空间里 , 但空间(或者说场景)又构成了内容输出的一种介质 , 是可以让人留下来的地方 , 是可以形成消费的地方 。 于是他开始再次的出发 , 这次他想做的是“青年人生活中心” , 品牌也早就想好了 , 叫“二舍” 。 他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个“摆渡人” , 向内尊重创造 , 向外承接商业 , 让这里成为青年人生活的一个枢纽 , 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 。
|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本文图片

|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本文图片

他的这个构想让我想起以“年轻力中心”为定位的TX淮海 , 就问他有何异同 。 他说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一个是在做产业 , 而另一个做的是商业 , 一个是在做“挖掘、孵化、创制、展演”一条龙的产业 , 而另一个是在做招商和导入 。 这个区别还挺大 , 一个是在做打捞者 , 打捞成熟的可以立刻变现的业态 , 另一个则是做鱼塘 , 蓄水养鱼 , 培养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 , 让前端和末端相得益彰 , 形成良性循环 。
这让我想起之前说过的那个做教育产业的来做城市更新的案例 , 因为是产业直接打通 , 所有的改造都是为了终极目的服务 , 就没有浪费的空间 , 就可以保证持续的盈利 。 这么看来 , 在城市更新里做的是商业还是产业 , 真的差别大了 。 商业的经营讲的是汰换 , 一个业态不行了就得找一个新生的业态代替 , 要永远去寻找新鲜的首店 , 从而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消费习惯 。 产业经营讲的是迭代 , 前面的失败是为后面的重生积累经验 , 不用外求 , 只需内部进化 , 生态越健康 , 就越容易生长出具有活力的产品 。 哪个更容易成为青年人的主场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 。
|开了二十年的音乐房子告诉我:要想跨越周期活得久,就得做深做透做产业!
本文图片

(据说是特斯拉早期的BP)
我特别认可他对城市更新的界定 , 他认为城市更新是要分两种来看的 , 一种是公共部门要去做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更新 , 另一种才是社会机构可以参与的城市生活的进步与迭代 。 之所以要把焦点放在青年人身上 , 就是要创造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 , 让他们回到主城 。 有生活才有商业 , 有产业才有不断更新的生活 。 他认为好的青年生活中心应该具有五重特性1、规模化 , 2、多样性 , 3、有垂直深度 , 4、开放性 , 5、无边界化 。 要把边界让渡给青年人 , 留下他们呼吸的空气 , 他们才会对你产生真正的认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