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余秋雨:?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二 )


老年是如诗的年岁 。 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 。
中年太实际、太繁忙 , 在整体上算不得诗 。 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 , 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 , 按我的标准 , 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
只有到了老年 , 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 , 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 , 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 , 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 , 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 , 诗的意境出现了 。
除了极少数命苦的老人 , 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 。 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 , 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 。 看街市忙碌 , 看后辈来去 , 看庭花凋零 , 看春草又绿 , 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
当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生理障碍 , 但即便障碍也构成一种让人仰视的形态 , 就像我们面对枝干斑驳的老树 , 老树上的枯藤残叶 , 也会感到诗的存在 。
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 , 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 。 平时不容易见到 , 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 , 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 , 神龙见首不见尾 。 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 , 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 , 能使后人一时启悟 , 如与天人对晤 。 老年的魅力 , 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 。 不要驱使 , 不要强求 , 不要哄抬 , 只让它们成为人生的写意笔墨 , 似淡似浓 , 似有似无 。
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 , 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 , 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 , 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
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 。 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 。 东家的柳树矮一点 , 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 , 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
做一件新事 , 大家立即理解 , 那就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 , 大家又立即理解 , 那也不是高招 。 没有争议的行为 , 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 , 肯定不是创造者 。 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 , 对社会适应的突破 , 对民众习惯的挑战 。 如果眼巴巴地指望众人理解 , 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大大降低 。 平庸 , 正在前面招手 。
回想一下 , 我们一生所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 , 连父母亲也未必能深刻理解 。 父母亲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 , 这便是进化 。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 。 在人际交往上 , 经常减肥、排毒 , 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 我们周围很多人 , 实在是被越积越厚的人际关系脂肪层堵塞住了 , 大家都能听到他们既满足又疲惫的喘息声 。
向往峰巅 , 向往高度 , 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 不能横行 , 不能直走 , 只享一时俯视之乐 , 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 , 下又艰难 ,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 , 都熨帖着大地 , 潜伏在深谷 。 君临万物的高度 , 到头来构成了自我嘲弄 。 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 , 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山的陡坡 。 人生真是艰难 , 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什么 , 上了高峰又抓住不了什么 。 看来 , 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
END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