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迈入老年的日本女性,成为了老龄化社会中最无助的牺牲品( 三 )


X先生解释说:“日本人的房子比较小 , 可年迈的父母和子女还是觉得最好不要分开住 , 连‘一碗汤的距离’也不行 。 在国外 , 大家认为‘和老人分开住很正常’ , 在日本恰恰相反 , 认为‘住在一起才合乎常理’ , 结果住是住在一起了 , 家庭关系却十分别扭 , 最后还是闹到分开住 。 ”
|还没迈入老年的日本女性,成为了老龄化社会中最无助的牺牲品
本文图片

电影《0.5毫米》剧照 。
在此基础上 , 我联想到了一组调查数据 , 关于一九七六到一九七八年三年间老人的自杀人数 , 这是由东京都监察医务院主推的调查 。 数据显示 , 都内二十三个区六十岁以上的自杀人数达到了九百九十四人 , 其中独居老人有八十八人 , 夫妇一起生活的有八十七人 , 和独生子女一起生活的有十八人 , 而压倒性多数的六百二十八人 , 竟然是表面看起来很幸福的二世同堂甚至三世同堂的老人 。
可能很多人认为 , 和孩子住在一起的老人数量本来就多 , 自杀人数多也属于正常现象 。 然而 , 当我们把各类生活状态里的自杀人数放到老人总数里看一看百分比 , 就能清晰地发现问题 。 每一万个老人里 , 和子女孙辈住在一起的自杀老人有5.45人 , 超过了独居老人(3.33人)和夫妻一起生活的老人(1.65人) 。
在这种可悲的数据背后 , 和老人住在一起却不照顾老人 , 一定会被外人指责为不孝子女 。 但是 , 在“别人的眼光”里过日子 , 也潜藏着问题 。 这里面首先没有考虑到妻子们的立场 , 毕竟是她们独自承受着照顾老人的重任;此外也有丈夫们的一意孤行 , 是他们强行要求和老人住在一起 。
不过 , 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如何接受老年的到来” , 也许全社会对晚年的态度才是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 X先生在对话中提到了瑞典的情况:
“瑞典人的共识是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 老人也要尽量独立生活 , 自己靠自己活下去 , 生病了就去医院 , 治不好就要做好和这个世界告别的准备 。 对于这一点 , 瑞典的老人们都能坦然接受 。 或者说正因为如此 , 分开住的老人和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更显亲密 , 他们每天打电话 , 暑假在别墅一起度过愉快时光 , 和日本的家庭关系比起来显得十分温馨 。 勉强挤在一个屋檐下 , 最后反而可能闹得很僵 。 瑞典人不太这么做 。 ”
这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 瑞典的老人们之所以能这样从容地迎接自己的晚年 , 是因为全社会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 。 首先 , 瑞典人已经在孩子的教育中渗透了这些理念 。
比如 , 在瑞典的幼儿园里 , 老师会让孩子们在厨房里动手做自己的点心 , 还会用工具拆卸玩具 , 再让孩子们组装 , 让孩子用针线做指尖玩偶 , 等等 。 这些细节反映了瑞典人在教育方面倾注的心力 , 从幼儿时期彻底培养每个人成为“独立的人” 。
“从幼儿时期的教育着手 , 培养他们生活独立 , 然后经济独立 , 在此基础上做到精神独立——只有把人的这些能力培养出来 , 才是迎接有质量晚年生活的大前提 。 在锻炼孩子们独立人格的过程中 , 学校也会邀请老人到学校一起享用餐食 , 让老人们给孩子们讲述他们经历的故事 , 加深彼此的沟通 。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社会共通的老人观和人生观 。 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 , 老人们才能独立生活 。 ”
那些把老人视为“工业废弃物” , 甚至是大麻烦的社会 , 应该无法培育出这样的土壤吧 。 这种社会里的妻子们一手接过照顾痴呆老人的重任 , 就注定只能生活在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