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每年二三月 一个关于蕨与蛇的故事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每年二三月 一个关于蕨与蛇的故事
文章图片
每年二三月 , 正是食蕨时节 。
春雷一响 , 春雨一浇 , 山野崖畔 , 林地草堆 , 在那些有遮蔽的阴暗之处 , 一根根蕨菜使劲地从泥土中冒出头来 。 这种生活在阴暗的森林和河岸边的古老植物 , 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亿多年 。 远在恐龙出现之前 , 它们就和石松、马尾植物共同占据着闷热的原始沼泽森林 。 这只是它们在3亿多年的悠悠岁月后 , 迎来的又一个新的春天 。
刚刚冒出头来的蕨类很特别 , 幼小的植株刚长出来时 , 它的叶片是紧紧卷曲着的 , 然后才会慢慢展开 , 发育成舒展的叶子 。 卷曲的蕨类幼叶 , 形态学上称为幼叶拳卷 。 看上去有点儿像英国主教使用的曲柄权杖 , 也有点儿像小提琴的卷涡形琴头 , 西方将这幼叶拳卷叫做Fiddlehead , 这名字原来是指蜗形船首饰物 。 山头上 , 林地间 , 一个个春天的小拳头 , 就这么肆意举着 , 叶柄油润发紫 , 芽尖翠绿欲滴 , 像一条条紫红的小蛇隐约吐着绿舌 。
作者:黎荔每年二三月 一个关于蕨与蛇的故事
文章图片
想起据传陶渊明撰写的《搜神后记》中 , 有一则关于蕨蛇的记载 。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 , 是《搜神记》的续书 , 题为东晋陶潜撰 。 凡十卷 , 一百一十七条 。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 , 《搜神后记》是颇具特色的 , 内容上多为妖异变怪之谈 , 但所言不蹈虚凌空 , 而是有着丰富的山川风物、人情之美的描绘 。
《搜神后记》卷三讲到这么一件事:太尉郗鉴 , 字号道徽 , 在丹徒县镇守 。 他有一次曾率士兵去打猎 , 当时正值二月中旬 , 蕨菜刚刚开始长出来 。 有一个兵士 , 摘了一根蕨菜的茎来吃了 , 顿时觉得腹中翻肠倒肚想呕吐 。 因此回来以后 , 就患上了心腹疼痛的疾病 。 大约经过了半年时间 , 有一天突然剧烈呕吐 , 吐出来一条红色的蛇 , 约有一尺长 , 还是活着的 , 能动弹 。 兵士就把这条蛇挂在屋檐的前面 , 稍稍滴出些汁液 , 蛇就逐渐干燥而变小了 。 过了一夜之后再看这条蛇 , 就变成了一根蕨菜的茎 , 就像以前那次他所吃下去的蕨茎一样 , 他的病也就从此消失了 。
作者:黎荔每年二三月 一个关于蕨与蛇的故事
文章图片
这个武士吃蕨化蛇的故事 , 是有实际生活依托的 。 武士所食是蕨类的幼叶 , 不是茎 , 这长长的叶柄 , 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茎 。 蕨类的根状茎其实埋在地下 , 我们平常吃的蕨根粉 , 就是来自于富含淀粉的粗壮根状茎 。 蕨类幼叶刚从地下长出来时紧紧盘卷着 , 看起来非常像盘曲的小蛇 , 绿中带褐 , 油润发紫 。 人吃了以后有不适感 , 半年之后吐出一赤蛇 , 这事虽然荒诞不经 , 但在实际生活中 , 新鲜的蕨是不能直接生吃的 , 蕨的全株都含有多种毒素 , 比如绵马根酸(Filixsaure) , 很早就有牛、马等家畜食入过量蕨菜 , 导致中毒的案例 。 采回的蕨菜需得赶紧在开水锅中焯水 , 再过凉水浸泡 。 一则是因为蕨菜见风就老 , 无论刚采的多嫩的蕨菜 , 不焯水就会很快变硬变老 , 影响口感 。 二则是焯水和浸泡可以有效去掉蕨菜的苦涩味 , 去除蕨菜中的有毒物质 , 漂去附着的尘土和绒毛 。 故事中的武士 , 在野外摘了一根蕨菜 , 塞进嘴里直接就生吃了 , 想来吃完之后应该肠胃不适 , 并且此后半年 , 他疑神疑鬼、落了心病 , 也是极有可能的 。
再说武士吐出赤蛇后 , 这蛇还在蠕蠕动着 , 把蛇挂在屋檐前 , 析出水 , 蛇变干、变小了 , 过了一晚上看 , 只是一根蕨而已 。 以前读到这里 , 体验感不深 , 直到一次 , 我到陕南旅行买到蕨菜干 。 蕨菜干其貌不扬 , 颇像棕褐色的枯草 , 但一旦浸水泡发 , 便丰盈油润起来 。 原本干瘪的生命 , 原本毫无生机的枯萎叶茎 , 会在泡发五六个小时后 , 改变成另一个形态 , 展示一种饱满和丰沛 。 我是在见到蕨菜干后 , 才明白此处描写来自生活经验 , 挂在屋檐前逐渐干焦缩小的蛇 , 分明就是蕨菜干嘛!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