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快评|这封感谢信,来自方舱小朋友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激、感恩’ , 感谢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 , 有你们真好!”4月7日晚上 , 上海国博方舱医院W3舱内 , 一位八岁小朋友写的感谢信贴在了护士站的窗玻璃上 。
|疫线快评|这封感谢信,来自方舱小朋友
本文图片

管鑫小朋友写给医护人员的感谢信 。 武汉市第六医院供图
【|疫线快评|这封感谢信,来自方舱小朋友】从图片来看 , 这似乎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一页 , 不“正规”却又很真实 , 稚嫩的笔迹 , 是感激之情的一种朴素表达 。 从采访人员的采访中也可以看到 , 这位小朋友很不容易 , 医护人员对他的帮助也堪称无微不至 , 这种谢意是诚恳的 。
他们一家五口分在两个位置隔离 , 妈妈陪着他在W3舱 , 爸爸、爷爷带着他弟弟在另一个舱 。 刚来时 , 他很害怕 , 每天都想哭 , 后来方舱里的医护人员每天陪他说话、做游戏 , 还帮他解决了学习问题 。 至此 , 他终于安下心来 , 也写下这封感谢信 。 相信这是他真切的表达 , 他在这个特殊环境里 , 在医护的帮助下 , 再次获得了一种安稳 。
值得注意的是 , W3舱的医护人员很多都来自武汉 , 这种巧合的叙事自带一种温暖 。 这是两地深情的一个缩影:共饮长江水的上海与武汉 , 在彼此需要的时候都曾倾力相助、全力以赴 。 而这封感谢信 , 也有了更宏阔层面的集体意义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医生曹建雷把这封信视为生日礼物 , 武汉市第六医院援沪医疗队护理组长李莎把这封信贴到了窗玻璃上 , 他们都把这封信视为“写给自己的” 。 也确实如此 , 这就是上海患者写给支援医护的 , 没有指名道姓 , 却情真意切 。 也相信这是此刻众多温暖片段中的一个 , 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互动 。
在此刻的上海 , 无论是方舱医院抑或是其他各类场景 , 关怀、帮助、体谅、共情 , 相信都在高频率地出现 。 支援上海的医护人员来自全国各地 , 手足之情是共通的 , 上海市民配合、感激着支援医护 , 医护人员全身心地救助患者 , 所有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着 。
这种氛围并非是抽象的 。 在新闻里一检索 , 就能看到许许多多具体的场景 。 广东援沪医护说 , “上海 ,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四川援沪医护说 , “出发!去支援我的‘理想之城’”;湖南援沪医护说“上海保安向我们敬礼 , 我被他的真诚打动”……这就是眼下的上海 , 力量从四面八方而来 , 汇聚在黄浦江畔 , 人们彼此支撑、相互扶持 。
疫情当然是一场考验 , 但这种特殊时刻 , 也是一次情感与心理的锤炼 。 或许没有什么 , 能比八方支援更能展现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 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的情感融通 。 人们方言不同却情谊相通 , 在患难与共中 , 加深着我们对自身与民族的理解:他们从千里之外 , 为了我们而来 , 就因为共通的血脉 。 这是真实的故事 , 也是真挚的情感 。
可以想见 , 希望表达感谢的人还有很多 。 谢意未必都会变成一封封落笔成文的信件 , 但都会成为一种宝贵的情感连结 , 让我们团结、凝聚在一起 。 这是我们对抗疫情的底气所在 , 也是我们回归烟火日常的希望所在 。
海报设计 祝碧晨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