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周妙红和丈夫林永强都是朱泾镇村居一线的工作人员 ,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 头绪多任务重 , 自三月开始 , 他们夫妻俩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 随着上海全市各中小学开启线上教学模式后 , 孩子的学习成了夫妻俩的难题 。 “孩子正读小学二年级 , 老人年纪大了无法辅导孩子学习 , 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 ”周妙红说 。
就在犯难时 , 邻居姚红霞主动提出了帮他们照管孩子的想法 。 姚红霞家本身也有两个孩子 , 一个上高中 , 一个上小学 , 她每天要兼顾三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 监督孩子们上好空中课堂、各科老师的直播课 , 督促孩子们进行跳绳、来回跑等体育锻炼 , 中午她会为孩子们准备美味的午餐 , 直至晚上辅导孩子做好所有作业后把他送回家 , 姚红霞把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
“只要他们夫妻俩还没回家 , 我这个‘临时妈妈’就要继续当下去 , 做他们坚实的后盾 。 ”姚红霞告诉采访人员 , 周妙红夫妻俩坚守“疫”线 , 为大家筑起了阻断疫情传播的牢固防线 , 让人心生敬佩 。 自己也想出一点力 , 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 全力以赴抗击疫情 。
越是困难时刻 , 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 , 越能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 。 小区封控 , 隔绝了病毒的传播 , 但隔绝不了浓浓的邻里情 , 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温情守护“岁月静好” , 让朱泾这座小镇在抗击疫情时充满了底气与力量 。
通讯员 姚丹萍 采访人员 屠瑜?
05
核酸正常 , 体重异常!
年轻人不会做饭 ,
热心邻居每天花式投喂
“
特殊时刻 , 很幸运有一帮可亲可爱的邻居相伴 。 大家共渡难关 , 是他们让我更热爱这座城市 , 更加相信上海!
”
杨小姐是个在沪打拼的年轻白领 , 平日工作忙碌 , 租住在长乐路上的一幢花园洋房里 。 院子里住了6、7户人家 , 有开服装店的年轻夫妻 , 有在上海待了20多年的美国人 , 有无儿无女已90多岁高龄的老夫妇 , 还有几位退休在家的爷叔阿姨 。 平日 , 大家各自忙碌 , 很少打照面 。 最近 , 因为疫情 , 都封控在家 , 大伙抱团取暖 , 互帮互助 。
本文图片
63岁的杨文娟被称作“楼组长” , 她与居委干部熟识 , 一有消息便挨家挨户地传达 。 这几天 , 杨文娟成了院子里最忙碌的人 。 “杨大姐 , 几点做核酸?”“杨大姐 , 去哪领物资?”“杨大姐 , 抗原测试怎么做呀?”大伙有困难就第一时间找“杨大姐” , 总能得到耐心的回答 。
杨文娟的好姐妹苏亚宜也是个热心肠 。 杨小姐不会做饭 , 疫情期间又点不了外卖 , 看着居委会发的蔬菜大礼包直发愁 。 苏亚宜嘴上笑杨小姐不会干活 , 手上却勤快地教她做菜 。 后来 , 苏亚宜干脆承包了杨小姐的伙食 , 油墩子、酱牛肉、罗宋汤……每天变着花样爱心投喂 。 到了饭点 , 直接做好饭默默放到杨小姐家门口 。
90多岁的廖灿南和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妻子相依为命 。 他们住在一楼 , 行动不便 , 很少外出 , 一直是院子里的重点照顾对象 。 封控前 , 杨小姐担心廖老先生消息不灵通 , 便在网上帮着购买生活物资 。 每次去居委会排队做核酸 , 杨小姐都用自己的手机帮不会操作健康云的老人生成核酸检测预约二维码 。
疫情按下“暂停键” , 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响 。 杨小姐的邻居佳佳是开服装店的 , 封控在家 , 她不但没了收入 , 还要承担房租成本 , 压力较大 。 平时 , 爷叔阿姨们习惯到襄阳公园锻炼 , 这几日出不去 , 心里也觉得烦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看《心居》那个被无情抛弃的“乖乖女”,是时候换个思路养女儿了
- |《心居》婚前阅女无数,婚后“吃软饭”的高畅,才是最值得嫁的人
- 父母|纪实:乡下的父母去世后,我和做校长的弟弟,彻底断绝了来往!
- 陈一鸣|“作家新干线·散文”陈一鸣|又到清明
- |对话“毒贩妈妈”:我们就希望孩子能活着,能活着就行了
- |“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伺候我妈”:愚孝的男人,是女人的噩梦
- |陪嫁闲着也不用,给你小叔子买个房吧!儿媳:答应我一个要求就行
- 李芳|对话“毒贩妈妈”:我们就希望孩子能活着,能活着就行了
- 夏莫|真正厉害的人,其实很“柔”
- |“家务活平摊,各吃各的,不生娃,谁的爸妈谁伺候”“我不A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