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一想到父亲 父亲的满山草木
作者:黎荔
文章图片
一想到父亲 , 就闻到满山的草木幽深 。
父亲中等的个子 , 黑黑瘦瘦的 , 一副文弱书生模样 , 戴着眼镜温文尔雅 , 但是一到爬山涉水 , 翻山越岭 , 他就身手敏捷、如履平地 , 把多少青年壮汉都远远抛到身后 。 因为 , 他一生的事业就在山区、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 他是一个称职的花匠 , 我是花匠的女儿 。
1945年3月 , 父亲在抗战烽烟中出生于香港 。 1952年5月 , 年仅七岁的父亲被祖父祖母拉着小手 , 和两个姐姐一起过闸海关 , 举家毅然回国 。 1954年 , 家里几条街道的店铺物业、祖父创办的几所学校都公私合营了 。 1955年风潮开始 , 祖父带着年仅十岁的父亲 , 被逼离别妻女与家乡(祖母一人留在家乡的老屋孤苦伶仃 , 父亲的两个姐姐一嫁人一参军各寻出路) , 颠沛流离于贵州龙里荒烟蔓草之间一十八年 , 直到七十年代初期父子俩才回到梧州与祖母团圆 。 这其中的曲折、艰辛、奋斗与甜酸苦辣 , 父亲并没有过多地告诉我 。 也许他不愿意让历史的暗影 , 遮蔽小女儿心中皎洁如月光般的童年欢乐 。
文章图片
因为历史的原因 , 父亲没有正规上过什么学 , 他仅进过小学校门 , 在少数民族的荒蛮边远之地长大 。 但是 , 父亲与草木有缘 , 与鸟兽相亲 。 在大自然的风日中长养 , 上山爬树 , 下水摸鱼 , 采野菌 , 摘毛栗 , 帮补家用 。 大自然用千姿百态的花草动物来教习他 , 让他学会应该学会的一切 。 父亲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 , 但是见识广博 , 多才多艺 , 这都来源于他工余的自学苦读 。 六十年代初他十七岁的时候 , 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处女作《朝霞》 , 之后有一天和几个民工在一所有名的中学里做搬运苦工时 , 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 , 看到自己被抄写得整整齐齐的作品《朝霞》 。 当时 , 他的心里着实激动和兴奋过一阵子 , 但人生是充满艰辛和无奈的 , 在被抛掷到底层的时代 , 他无路可走、无法突围 。 在经历了许多沧桑之后 , 他知道文学之路不是自己能走的 。 于是 , 老老实实按照命运的轨迹去做人、去做事 , 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 他吃苦耐劳 , 从林场工人开始干起 。 从临时工到合同工 , 从普通工人到从政二十余年 , 从风华勃发到双鬓染霜 。 当年贫穷而英俊的父亲 , 被同为林场姑娘的母亲所倾慕 。 母亲是山野长大的孤女 , 生父在抗战中牺牲尸首无存 , 继父是一名环卫工人 , 她根本不计较黑五类什么的 , 热烈奔放地主动追求父亲 。 他们之间的恋爱 , 是你给我一把香茅草 , 我给你一堆野桑葚 , 《诗经》式缭绕着草木香的爱情 。 后来 , 多年之后 , 父亲成为我们家乡小城的园林局领导 , 管理我们那个“山环五岭 , 水绕三江”的山城的各大林场与森林公园 。
文章图片
我从小在父亲的公园和动物园里长大 , 在一座又一座层峦叠嶂的森林公园里 , 自由自在地满山乱窜、采摘、漫游 。 在那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动物园 , 天天和孟加拉虎、非洲狮、暹罗鳄、棕熊、黑熊、小熊猫、箭猪、黑叶猴们说话 , 小时候馋嘴的我 , 经常去动物食堂探头探脑的 , 找到自己喜欢吃的 , 玉米糕、甘蔗、水果什么的 , 偷偷塞一嘴 。 每到荔枝、龙眼、芒果、枇杷果熟之时 , 父亲都是和事先约好的林场农户或职工打好招呼 , 带我翻山越岭来到某一棵果实累累的树下 , 把我直接抱到树上 , 坐在挂果最盛的枝桠上 , 边摘边吃 , 走的时候 , 再带上一袋连枝带叶的鲜果 。 至今我依然记得父亲童年时的宠爱 , 从此我再也没有吃过那种新鲜程度的水果了 , 一如蝴蝶或蜜蜂那样在花果之中啜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作者:黎荔李白有一首《长干行》 少年时的青梅
- 作者:黎荔西安交大校园内有一座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的小山坡 胭脂坡上月如钩
- 作者:黎荔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 岁月河岸的姐姐
- 作者:黎荔鲁迅在他的小说《风波》中 在门口吃饭的夏天
- 恍如隔世是什么感觉
- 作者:黎荔抖音上有一种另类网红 无处安放的时代情绪
- 作者:黎荔1967年 霍克尼的涟漪
- 作者:黎荔身处内陆的炎夏 海滩之上,大海的礼物
- 作者:黎荔对我们许多人来说 篱笆那边就是童年
- 作者:黎荔小时候 落在遥远往昔的一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