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 。 这个寓言中的轮扁经过多年实践的“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数”(即体验)是不可以用语言告知其他人的 , 这个寓言中 , 其实蕴含着貌似简单却常易被人们忽视的深刻哲理 。 我觉得《轮扁斫轮》这个故事非常重要 , 因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天下之至道 , 精湛之技艺 , 无法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得之 , 只能靠自己身体力行去体会 。
所以中国古人在学习先贤往圣的学问 , 欣赏书画诗词等艺术作品时 , 很少只拿眼睛去看 , 也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 , 勉为其难地去对所谓“形式构成因素”进行物理学式的分析 , 而是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 注重“静观”、“玄览”、“卧游”、“品鉴”、“品味”、“体味”、“味道”等各种身体力行的验证 。 中国审美 , 是讲求韵味、余味、回味的 , 归根到底 , 可用一“品”字来总结 , 一“品”之中 , 视听嗅味触均有所调动 , 从一到多 , 触类旁通 。 禅宗里有“住于一味即摄众味” , 讲求的也是对生命之美的申发和体味的深情 。 所以 , 中华吟诵的读书方法 , 强调亲历亲证 , 调动多重感官和各种身心功能 , 囊括了所有时空感、运动感、情调、意境、质感以及生命之美的本真 , 更深切感知、更本然地体味对象 。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整合 , 一种圆通和合的境界 。 这无疑是一种更多主动参与的、音心合一的“品味”或“体味” , 音声相和 , 身心合一 , 是为“妙学” 。 中国人自古强调“身体”这个维度 , 有所谓“身在而道在 , 身在而美在”的说法 , 这种出于实践理性和“乐感文化”的审美体验 , 具有十足的“亲体性” 。 以至在后来的毛泽东思想中谈到“实践出真知”时也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得去亲口的尝一尝 。 这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
文章图片
既然体道验道悟道 , 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 ,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录入 , 因此 , 了解吟诵只需一个星期 , 学会吟诵需要一个月 , 学好吟诵则需要一辈子 。 藉吟诵以练心 , 是一个日久弥长而日日新的练心之途 , 足以安顿我们那颗不知怎样安顿才好的心 。 声由心生 , 可现在大多数人心与物产生障碍 , 连从小学习音乐的人也多数都无法自由地张口就唱 , 与打开声音相比 , 他们更需要释放心灵 。 如何打开自己真实的声音呢?从每天的读书吟诵开始 。 在我参与的汉吟堂的活动中 , 我看过魏俊梅老师带大家吟诵 , 师生之间充实快乐 , 大声地吟诵随之手舞足蹈 , 自会从声音的情感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 身心当下就能受用 。 籍自己的音声领略汉诗魂魄 , 缘自身体 , 发自本真 , 契入生命 , 契入本心 , 内心萦绕的特具韵味的旋律 , 在自然而然的成长中 , 会真正成为一个有传统文化底色的中国人 , 荡涤乖戾之气 , 养成君子之风 。 吟诵的声音是真实的 , 我们可以随着吟诵之声回归心灵 , 与自我对话 , 与别人对话 , 与万物对话 , 与宇宙对话 。 同时 , 对美的品味 , 也成为了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作者:黎荔每天晨起 感恩是一种让生命歌唱的方式
- 作者:黎荔每天早上起来 每天去解谜
- |永远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
- 作者:黎荔《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丁香一般的姑娘
- |恭喜,他们终于复婚了!
- 尘心|人生何必太清醒
- 作者:黎荔今夜 放下包袱,才找到故乡
- |速更!夜不能寐!恨不得把作者关在小黑屋码字的几本网文小说
- 作者:黎荔“我望着她 《洛丽塔》:深情的意义
- 作者:黎荔“春宵一刻值千金” “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真正含义